建盏珍品的研究
通过对文献、实物和科学实验研究的结果, 讨论了`帝黎同用、僧俗共享” 的建盏瓷器. 据已发现的一批入贡的建盏残片的研究结果可知: 由于“供御油滴”的发现, 证明建窑不止能生产油滴盏而且还有油滴盏的贡品,建窑不能生产油滴’的论点不攻自破发现了“供”字错刻成“拱”字的千古杰作, 证明入贡建盏是大量生产的.‘龟背免毫’ 残片的发现说明僧家有可能专门“订货: 讨论了` 异毫盏’与曜变盏”的现实性渊缘. 从实际考察结果辫明鹧鸪斑盏的赫然存在和它们之间的原则上的区别.
中国名瓷中有三类窑器常常使人发生浓厚兴趣, 那就是越窑秘色瓷, 长沙铜官窑以及福建建阳水吉所出的建盏。
建盏为北宋帝皇所赏识, 把它作为隆重赐茶专用的茶具, 并且为君、臣、士大夫斗茶之用。但是建窑生产的建盏却能大规模地供应一般老百姓日用, 没有受到禁止, 臣庶都可用, 以至寺僧们常用以喝茶, 托钵僧用以化缘均可。故建盏真正做到物虽有贵贱而为天下用, 达到了帝黎同用, 僧俗共享的地步。这种情况是其他中国古陶瓷所没有的。
建盏, 由于建盏的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内涵极为丰富, 涉及许多有趣的问题和奥秘, 同时有些是考证古籍和文献所得不到要领的, 要破译其中的谜底必须认真考察事实和以传世及不断发现的出土文物为基础。
1 免毫盏
综观建窑传世和出土的黑盏,特别是详细考察窑址的大量残片后可知,除了黑色无纹者外, 当以釉上有毫纹即以所谓兔毫盏为主. 经典的文献巳指出, “ 茶色白, 宜黑盏, 建安所造者给黑, 纹如兔毫,出他处者,皆不及也。”也就是说在北宋时, 建窑所出的黑釉兔毫盏是最好的, 即使其他地方能造都不及它. 其实, 建盏的品种亦不止黑盏和兔毫盏两种,其质量亦相互悬殊, 以兔毫盏为例, 就有闪银光或闪金光的银兔毫盏和金兔毫盏. 从大量的残片可知一般的建盏与高层人物所用者当有天渊之别,少数传世珍品显然与一般出土的完器不可同日而语了。
2 玉毫盏
兔毫盏中为帝皇所赞赏,定为头等品的是条纹色白,流畅笔直,即青黑色釉白色条纹的兔毫盏,即“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根据这种皇帝定下的一级规格
我们可以在国际少数几个博物馆和寺庙的珍藏品中找到它们的踪迹,在窑址的残片中也有发现。我们建议可以把它称为“玉毫盏。在微米至纳米的结构上,玉毫由分相机理形成而一般兔毫则由钙长石析晶,晶间液相分离,最后氧化铁析晶而产生。
3 异毫盏与曜变盏
古籍载,宋徽宗在公元1112年召蔡京人内苑,举行隆重赐宴,最后“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这样, 在北宋时建盏中就出现了一个皇帝所珍藏的“异毫盏”但有人按古籍考证认为,建溪异毫盏实为建溪毫盏,也就是建窑兔毫盏。如果说异毫盏不过是兔毫盏,那还有甚么特异可说呢!
一切不同纹色、釉色的,只要有毫纹,无论如何都不过是兔毫盏而巳。这种考证实际上是从小范畴回归反射到大范畴的逻辑结果。
焉知“建溪毫盏”不是“建溪异毫盏”之漏误哉!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从古籍考据得不到要领的例子。异毫盏是否存在? 最好到现实中去调查,看看传世的建盏中能否找到在艺术外观上与异毫盏相当的建盏奇珍?
建窑的兔毫盏,无论是黄兔毫、青兔毫、玉兔毫以至金兔毫和银兔毫这么多的品种,在艺术形象上有明显的差别,纹色巳如其名,纹样则有条达与否(弯曲的还是笔直的, 断续的还是连续的?)和宽窄之分,而在结构方面更为不同,这是光学显微镜和电镜研究后的结论.但是如果仔细研究现在存世只有三只的曜变建盏(国际上称为曜变天目),也许可能找到与异毫盏有某些不可分割的渊缘.
现存日本的三只是曜变国宝皆为建窑制品,静嘉堂曜变和藤田曜变在明代早巳是日本掌权者御用之物
以后又为幕府德川家康所秘藏,龙光院耀变在明万历间巳存于日本。公元1606年以后即为京都大德寺龙光院的镇山之宝。据说,在日本,曾灭36国诸候,结束了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于公元1573年人主京都,秉政达9年的织田信长当时也拥有一只曜变天目.可惜在1582年政变时被围于京都本能寺,人与物皆于火中玉碎.这几只曜变天目早巳被日本学者公认是建窑的绝品。其艺术外观和低倍显微结构巳有详细的描述,对实物的仔细观察可知,它们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l)碗内釉面上有直径大小不等的圆形和椭圆形的斑点, 状如豹皮, 外釉有时也有. 有些斑点的中部带有土黄色的核心.
(2) 斑点之间, 特别是其周围有薄的干涉膜, 同时有些地方从口沿到碗底方向上出现流畅的兔毫纹。由于薄膜干涉的物理光学现象, 动态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时, 毫纹可以产生出整个可见光谱所含有的异常艳丽的彩色变异. (朴阳光照射下, 由于内反射, 釉层会放出宝光或佛光。例如放出黛绿色光, 转动中不时出现小珠状包裹体(静嘉堂曜变); 放出蓝紫色光, 旋动中时强时弱地闪动(龙光院曜变);及放出棕色光,转动中可见偶然看到釉内有几个闪烁的金星结晶(藤田美术馆曜变)。
这三项特征最强烈者为静嘉堂所藏的曜变天目盏,故被公认为天下第一名碗, 这类珍宝在古代迟早都会被各种强力的经济和社会因素所驱动而进人宫庭成为御用品和秘藏品.
鉴赏家的艺术目光往往着眼于宏观和整体,为其艳丽的色彩、悦目的宝光所陶醉,而大赞叹。然而,如果我们密切注意其第二项特征,即具有强烈的色彩变异的毫纹, 那么, 就算称它们为异毫盏也是无可厚非的。
1112年徽宗赵估用以赐茶的异毫盏,在5年之后金兵占领汁京, 徽、钦二帝巳成俘虏的情况下同样会被劫持、流失, 甚至可能到了在水那方而不需解释的. 然而这个谜一样的异毫盏与传世的暇变国宝及其色彩变异毫纹是否有共同之处呢? 它们同属于御用之物, 同属建窑的特级产品,能否有密切的历史文化渊缘呢? 如果从历史以及古籍来考证是否会成为永恒的秘密呢?
建窑窑址出土的残片, 到现在为止没有找到过一片能称得上是异毫的或曜变的, 能够有机会直接考察这些国宝实物巳极为难得, 更谈不上进行科学实验了.日本科学院山崎院士曾仔细研究过巳故大佛次郎所藏( 原为前田所藏)的,亦称曜变天目的一只建盏,斑点的色彩变异是其上极薄的透明干涉膜所致阴.但此盏的特征与上述三只国宝是完全不同的。
许多人都受到了强烈的感染,拜倒在暇变天目艺术女神的脚下,日、中、美等国的一些有志的陶艺家甚至进行仿制.例如,日本陶艺大师长江憩吉就以毕生的精力为之娜}.目前的作品巳有直逼真品的神韵.
美国加州D .r M in n K .T.医生也仿制曜变天目, 他的理论认为, 要施第二层面釉并且是高SiO2釉灰的面釉就有可能制得类似耀变天目的暇斑仿制的陶艺家们把精力大部分集中于如何制出类似的斑点.作者的兴趣则倾向于如何制出彩色变异的兔毫条纹.这个目标如果成功就可得异毫盏,再努力突破就可获得唯变盏.
D r .M inn的理论是对的, 从上述考察静嘉堂暇变天目的兔毫纹的色彩变异现象. 如果具有物理光学知识的科学家皆可以判定毫纹表面存在一透明干涉膜, 如果这个科学家研究过并且动手制作过半导体集成电路(( I .C.)就会知道,在硅衬底上外延的一层SiO2透明膜,由于其厚度不同,产生了从紫、兰/青、绿黄、橙红等整个可见光波段的干涉色。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硅衬底的可见光波段平均反射率R = 37 .3% , 是相当高的. 我们知道,瓷釉的R < 5% ,建盏中的兔毫条纹是釉面附近的钙长石 A)析晶的晶簇构成的.其反射率也高不了多少,因此要在毫纹上方产生强烈的薄膜干涉,原则上需要2个条件,即: ( 1 )CAS2 毫纹尽可能靠近釉表面和平整光滑,并且设法把CAS2:晶簇的上表面的反射率尽可能提高, 以造成薄膜干涉的第二个明显的反射面; (2) 在烧成过程中使釉面的CAS2毫纹上或者整个碗盏的釉面产生了极薄的一层高SiO2含量的光滑透明釉,其厚度应在可见光的相干长度( < 30a)幻以内.
要满足第(l)个条件,建盏具有有利的因素。因为这类黑釉含Fe2O3在5 一8% 左右; 毫纹生成过程中先析晶c AS Z, 晶间液相分离然后再析出氧化铁。据知, 氧化铁中的赤铁矿(Fe2O3)的R=27.5% ,磁赤铁矿(Magh emite)为25% ,磁铁矿(Fe3O4)为21.1% .所以不管烧成气氛如何,只要使毫纹CAS:微晶之间尽量析出上述的铁氧化物,使其微晶构成的晶面尽可能沿釉面排布,造成薄膜与晶簇间反射率悬殊的2界面就可能产生强烈的干涉色彩。在无纹的地方,由于没有第二反射面并且反射率低(<5%)而不会产生干涉色.要创造出第(2)个条件牵涉到多层釉工艺化学组成和烧成等诸因素, 这就是目前有希望的陶艺家的攻坚之垒了。
4鹧鸪斑建盏和油滴建盏
宋代的几个大诗人提到“兔毫斑”或“鹧鸪斑”。例如“忽惊午盏兔毫斑”;“鹧鸪斑碗面云萦字, 兔褐匝心雪作乱”;“玉贩纹刷鹤鸽斑”等等。“兔斑”、“兔毫斑”不成问题,因为兔子身上有的是兔毫条纹,完全没有象豹子那样的圆斑点。所以“兔毫”、“兔褐”乃是黄色条纹如野兔子身上的条纹而巳,与建盏实物大多亦为黄色兔毫条纹对比也是非常相应的, 所以从来也没有人怀疑, 发生过甚么争论的问题。然而问题在于建窑的鹤鸽斑到底有没有? 到底是否就是兔毫斑?到底是否就是油滴建盏?
古陶瓷界中许多人都知道吉州窑有一种黑釉鹧鸪斑盏,大家的印象都认为它的黑釉面上分布着的是许多圆形的白色斑点,像鹧鸪,从来就没有人说它是带条纹的黑釉盏。这是因为吉州窑没有发现过兔毫盏这类品种,想争论也争论不起来,以致有人认为:鹧鸪斑只有吉州窑有,说建窑有鹧鸪斑是错的。但古籍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说明在多数为兔毫的建盏中有更珍贵的鹧鸪斑盏品种。否定鹧鸪斑的存在,认为它就是带条纹的兔毫盏的人必然设法否定陶谷这段文字的可靠性。然而清代蒋衡咏建盏歌中写道:“或如点点鹧鸪斑,亦有蚝蚝兔毫茁,明明道出了有斑点状的鹧鸪斑(斑点)和条纹状的兔毫斑(斑纹)两个品种。鹧鸪斑是否存在,在老一辈的日本学者中早巳争论过了。他们也分为两派,即鹧鸪斑即兔毫盏一派(斑纹派)和鹤鸽斑即油滴盏的另一派(斑点派)。
近年来我国少数瓷家亦有对这一问题发表意见的, 他们不过分别是这两派中的任一派的拥护者而巳。作者认为, 油滴盏派比单纯依靠文献的进了一步. 他们承认鹤鸽斑的花纹是斑点而不是斑纹从而否定了兔毫斑的一派。但鹧鸪斑难道就象他们所认为那样, 是油滴建盏吗? 他们并没有任何企图去区别有镜面反射特征的油滴斑和只有漫射没有镜面反光的鹧鸪斑.
鹧鸪斑(点) 建盏能否从现实中, 亦即从国际上的某些收藏单位及图片中找到呢? 首先判断建窑所出的建盏有其一定的特征, 即“其碗盏多是撇口, 色黑而滋润, 有黄兔斑, 滴珠大者真”。由此可见, 建窑兔毫盏除色黑和多撇口和黄色毫纹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 那就是碗外侧近碗脚处有一圈聚釉。由于建窑的烧成温度在1 30 一1 3 50 ℃ 范围, 巳烧至釉的流动点( F P) , 烧成时间一长, 除了产生一圈聚釉之外, 多余的釉流向较低之处然后聚成一垂垂欲滴的大滴珠. 这就是所谓“滴珠大者”,这种特征是其他任何地方出产的黑色釉盏(天目)所没有的。某些学者名家往往把“滴珠”误认为釉面上的油滴, 非常遗憾。如果是这样, 则所有建盏都应为油滴盏才是真建盏,连兔毫建盏也被否定了。根据建盏的这一特征, 我们以福建南平地区的鹧鸪标本的胸部斑点纹,与建盏实物和图片对照, 同时强调鹧鸪的白色斑点是漫反射的, 斑点表面是没有镜面反光的. 根据这些条件, 目前可以找到一只建盏, 其外观与鹧鸪胸部黑底白斑点的形象极为相似那就是是东京静嘉堂所藏, 属于“重要文化财”级, 圈足内刻有“新”字的建盏(在日本一向叫它做“油滴天目”,但是实际观察可知其中的一切白色斑点都是漫射的,完全不似水面上漂浮的油滴那样,具有显明的镜面反射。现藏华盛顿F r ec r美术馆的另一只与之相近, 但斑点浓密, 尺寸小得多, 与鸟的鹧鸪斑在斑点大小和密度方面有差距。如果有一只藏品将来能被公认为鹧鸪斑盏, 那么显然会有资格从“重文”级升为“国宝”级, 因为目前它显然是建窑的唯一绝品, 我们至今还没有在窑址中发现这类残片。
斑点象油滴在水中, 油滴表面具有强烈的镜面反射的黑釉盏在博物馆中是常见的。在华北各地一向有生产。因此, 日本的所谓油滴天目其实有两种:一种的确是具有油滴的外观(镜面反射);另一种则是黑釉白斑点(漫反射, 斑点表面无镜面反光)。从建盏实物或图片看目前还未找到建盏的真正油滴完器。
1986年,矢野发表了建窑油滴盏的残片照片。近年在池墩窑址中,龙窑边上出土了一片圈足内刻有“供御”两字的油滴残片
,由此证实,建窑的确有镜面反射的油滴黑盏并且有供皇室御用的油滴盏。这一重要发现使“建窑不可能烧出油滴盏”的论点不攻自破!
5御用建盏
天宝以前, 宫庭巳有斗茶之戏, 北宋神宗时建茶巳人贡。考古界认为, 建盏人贡始于北宋,6 0一7 0年代大动乱期间曾昙花一现地露面过一只底足内刻有“雍熙”年号(北宋太宗9 84 一98 7 A D )款的建盏。图册中曾刊有刻“至道”(北宋太宗9 95 一9 97 A D )款的一建盏照片而刻有“明道”(北宋仁宗1 0 32 一10 3 3 A D ) 款的建盏在40年代亦曾在市场上出现。清代以来, 窑址附近不时发现“供御”或“进盏”的残片。
1986、1988年在池墩又发现了一批这类残片。说明北宋人贡的建盏为数是不少的, 这批御用建盏巳作了科学研究。目前, 公开展览的御用建盏完器只有上海博物馆有进盏款的一只此外,大量观察证明,“供御”是在生坯上用手刻的,“进盏”则是用戳子趁胎体未干透硬化时压印的. 据此可以估计,由于数量太多,手刻跟不上生产要求自然要改用戳子压印来生产, 于是压印工艺就比手刻工艺生产上进了一步, 由此证明手刻供御建盏人贡时间上似应比进盏建盏为早。从这批样品上可以看到,用以压印的“进盏”手戳不止一个, 至少一大一小有两个; 手刻的“供御”似乎也不止一人, 因此, 这也说明进贡的建盏数量庞大的一个证据.还有一个更有趣的证据;我们发现在近百个样品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供御”残片。大概是某个陶工一个碗一个碗不断地刻这两个字,被搞得既单调而又劳累, 但是无巧不成书, 供御二字, 第一个是单人旁、第二个是双人旁,所以这个陶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单人旁”、“双人旁”。然后又单人旁”地重复着刻下去,以致被搞得头昏眼花了、稀里糊涂地在这个样品上刻了两个“双人旁”,把供字错刻成双人旁从而给世人留下了这一宝贵的千古“杰作”。然而也附带证明了供御建盏是大规模生产的.以往有个传说, 认为手刻的“供御”字体有许多属“瘦金体”。这种观念似乎没有多少事实根据。以在这类样品的发现总是少数几个, 50 年代以前, 在巴黎有人见到一片, 50 年代以南京、福建博物馆以及厦门大学收藏的亦不多, 从这批样品看不出甚么“瘦金体” . 倒是古钱“崇宁通宝”的“瘦金体”特征非常明显, 历史上巳证明是宋徽宗赵估的御书.然而那时建窑的陶工们学习北宋大书法家黄鲁直的书法倒是有实物证明的.
大批手刻“供御”的字迹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按字体的特征,是由一个还是几个陶工写的? 如果有机会取得若干数据, 其结果对建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等研究是有价值的。
6刻有龟背纹的建盏
在这批样品中同时发现一个刻有龟背纹的残片
据知, 这一图案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符号, 为佛家所常用。于是使人联想到僧家此时巳不满足于使用建盏的常规产品, 也说明建窑当时的生产蒸蒸日上,甚至可以接受“ 定货”, 龟背兔毫盏的出现使人们对建盏的僧俗共享的境况, 有更深一层的感受。
小编温馨提示:各位盏友茶客也可添加小编微信:jianzhan8080 ,你的留言,我们自会当做沸语,添煮于茶汤之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