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建盏油滴烧制温度
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
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
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这样的“定价”其实可以看出,油滴的烧成条件比兔毫更为苛刻。
如果窑温控制不好:偏低, 难以形成点状斑纹;
偏高, 斑点又容易流成条形。
所以宋代油滴盏的传世品、出土品都很少,完整器更是鲜见。
建盏大师陈大鹏—香炉格黄鹧鸪
华北油滴受气泡机理控制,斑点形状与气泡破裂后釉面状况有关,一个斑点中结晶物质分布从中心到边界没有明显的规律变化。
华北油滴斑点形状受到窑温制约,如果温差较大,不同部位的斑点差异也变大。斑点的边界虽然都在同一平面上,但不定呈圆形,所以形状变化比铁红晶花大。华北油滴的烧成难度比铁红釉大。
油滴盏的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形似油滴。"油滴"的形成其实是铁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却后析出晶体所致。呈赭(zhe)黄色晶斑的称"金油滴",在黑色釉面上呈银晶斑者称"银油滴"。
如果烧银色的华北油滴,其斑点很容易变灰色或消失,变灰的斑点突出釉面,消失的沉入釉中,其斑点的边界变化幅度较大,所以形状变化较大,它受到窑温和还原气氛的制约,烧成范围就更窄。
建盏大师陈大鹏—香炉格黄鹧鸪
建窑油滴釉属于铁系结晶釉,特征是铁氧化物在黑釉表面析晶后,形成的斑点状花纹,类似水面上漂浮的油珠,故称之为“油滴”。油滴是建窑建盏诸多品类中较为名贵的品种,它的形成机理是铁元素在高温下溢出釉面并三五相遇,拼合成团。
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浮萍机理。当窑温烧到1300度左右时,由于窑温高、釉水粘度小,Fe2O3(氧化铁)分解产生的小气泡直接析出釉面,由小气泡富集到的铁氧化物易浮在釉层表面,形成与釉主体相不同的液相小滴。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液相小滴越来越多,就象漂浮在水面上的青萍,它们随机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包裹团,包裹团越大,其中的液相小滴也越多,但这些液相小滴仅仅挨在一起,没有熔为一体,就象一叶叶青萍靠在一起,当温度下降时,窑中环境条件适合包裹团中的铁氧化物析晶时,便形成建窑油滴。
建盏大师陈大鹏—香炉格黄鹧鸪 盏底带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