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油滴的形成
我们知道建窑油滴的烧成温度必须达到1300度,而在一定范围内延长保温时间,对形成较好的油滴斑点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保温时间达到30分整,会形成较多形状规则、大小适中、分布均匀且具有较强金属光泽的油滴斑点。
蔡炳盛华北油滴 盏内
但当保温时间继续延长至40分钟时,发现油滴晶斑进一步变大,且形状变得不规则,釉面光泽度也有所下降。
这说明,在釉的熔融温度范围内,适当延长高温保温时间会降低釉的高温粘度,促进釉层分相析晶反应的进行,有利于保证釉面的光滑和结晶体的规则及形成高光泽的油滴晶斑。
但保温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会造成釉面粘度过小,导致气泡排除所形成的油滴晶斑连成片,甚至产生流釉现象。
蔡炳盛华北油滴 盏壁
釉层厚度的增加,釉面油滴的数量和大小均发生变化,当釉层厚度达到0.8mm时,釉面效果最佳,具有较多的、大小适中且均匀分布的油滴斑点,整体看上去宛如满天星斗的夜空。
当釉层厚度增至1.0mm以上时,釉面较不平整,甚至还汇出现明显凹坑和流釉,形成的油滴晶斑大而不规则,且大部分已连成片,无油滴晶斑独特的外观效果。
这与釉层厚度和高温氧化铁分解产生的气泡移动距离有关,釉层厚度大,釉中气泡上升到釉面所需的时间就长,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合并变大,时间越长所形成的气泡就愈大,进而上升至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