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工艺之如何烧制兔毫建盏?
说到兔毫盏,可以先从宋徽宗的标准说起: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虽说兔毫盏产量较其它斑纹要高,可是要烧制出宋徽宗标准的兔毫盏可并非易事。
若要解析宋徽宗这个标准的话,可以这么理解:
“兔毫要“达”,兔毫疏密有致、边界清晰,具有层次感”。
▲叶礼忠束口银兔毫 盏内
建盏釉色品类丰富,尤以兔毫纹、油滴、鹧鸪斑、曜变等名贵瓷品饮誉海内外,在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曾经是建窑的鼎盛时期,后由于饮茶习惯、审美意识诸多方面的变化影响, 宋代之后,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建盏烧制技艺逐渐走向衰落,以至停烧。
改革开放后,失传800年的建盏烧制技艺得到恢复发展。
2011年5月23日,“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叶礼忠束口银兔毫 盏口平整
制盏前期需要提供坯体原料、釉浆,将陈腐后的坯体原料炼泥、拉坯成型、修坯,得到生坯;生坯放入电窑炉内素烧,经过2.8-3.1小时,窑炉温度从常温升到290-310℃,此阶段炉门为打开状态,利于生坯中水分以蒸汽形式排出;然后闭合炉门,再经过2.8-3.1小时,窑炉温度从290-310℃升到595-605℃,停炉,自然冷却取出,得到素坯;上釉,釉倒入素坯盏内,停留5-7秒,再反扣素坯入釉里浸泡5-7秒,盏底不施釉,晾干;施釉后的坯体,装匣钵入倒焰窑的窑室内焙烧
▲叶礼忠束口银兔毫 细节
褐色斑纹比银色斑纹好烧?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构成褐色斑纹的物质是以三价铁为主,烧成前期需要还原气氛来控制斑纹形态,而后期可以转为氧化气氛来控制斑纹的色彩。
氧化气氛相比于还原气氛要好控制的多,所以褐色斑纹形态与色彩的控制较为稳定。
而银色斑纹烧成前期需要还原气氛来使得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而后期还需要继续还原,这里就产生问题了:此时如果还原不够,三价铁过高,斑纹就呈现灰色,而且斑纹表面也有脏物感;而如果还原过了,二价铁过高,斑纹就会变浅、甚至消失。所以这个度非常难以拿捏,使得烧制银色斑纹十分不稳定。
▲叶礼忠束口银兔毫 盏壁
兔毫之形态有长短、粗细等之分,色泽有金、银等之别。我们应该清楚,如果烧制建盏,其析出过程越不稳定,那可以说这种结晶的很难烧制的。所以可以说银色系斑纹要比褐色系斑纹更加珍贵,如果银色带蓝光就更加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