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建盏是什么?什么样的建盏是窑变建盏?
盏有千万种,诗有千百篇。
八百年前建盏达人宋徽宗在其《宫词》中赞美过:“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
大概依旧是他认为用兔毫盏喝上好的建溪茶饼,香气如云,陶醉忘我,醉拥美人入怀,如痴如醉亦有所不及也!
▲陆金喜老师 弦上光
在古代建窑黑釉盏,是宋代茶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上等茶具。吴越大地上,尤其是宁绍地区的陶瓷窑,越窑,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窑场之一。古越窑延续了千余年,经历了创烧、成熟、稳定、鼎盛和衰落的历程,为陶瓷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盏是黑釉瓷的巅峰,也是著名的窑变瓷器,建盏的窑变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制作难度也最大,每一种窑变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窑工无法照本宣科,无法刻舟求剑,种种变化,浑然天成、妙不可言。
▲陆金喜老师 弦上光
那什么是窑变呢?这要从瓷器在高温烧制说起了,由于在烧制时窑内各种参数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的自然变化,不论美丑都是窑变。古人云: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
建盏的乌金、油滴、种种杂色和曜变等釉色的胎釉化学组成与兔毫釉是如出一辙的,它们所用的原料、配方也一样,只是由于烧成时窑炉氛围不同,最后的釉面形态也不同。
▲陆金喜老师 弦上光
建盏与其他瓷器不同,别的瓷器的表面可以通过对纹饰描绘錾刻来进行创作,变成精美的艺术品,而建盏在出窑之前,即使是富有经验的手艺人也无法判断这窑的斑纹和釉色。窑温的掌握就成一个难题。偏低的窑温,导致结晶斑纹形成不了圆形,而窑温偏高,斑点容易流成条状,铁系结晶釉是对建盏独特工艺的通俗描述,析晶就是晶体的析出,也可以说是结晶。
▲陆金喜老师 弦上光 盏底带款
建盏烧制时,会析出晶体状态的铁和铁氧化物,是各种不同表现的油滴等斑纹的主体,聚集叠加成点状,或团状不同排列组合的是油滴;而流动成线的,呈细细的油滴肌理的是滴状兔毫;整个表面都均匀密布呈金属光泽镜面效果的也归于油滴类;同时也会生成各种颜色的、长短疏密粗细不一的非晶体的铁和铁氧化物,那就是呈色兔毫!
电窑现在的一些基础釉,能烧出彩斑,是通过抓住不同的节点,不断微开窑门,不断融氧,再继续还原烧制,如此反复,变化就出来了,这种窑变花纹是富铁的釉水在窑内温度和气氛的变化下,所形成的本身的变化,人工极度难以控制这些斑纹,也不是每次都一样的。
而柴烧建盏,窑内温度温差很大,不像电窑那么稳定,而且氛围变化更剧烈,窑内同时存在还原、氧化两种气氛,而且,这两种气氛还会随着投柴数量、次数,在不同的窑位发生流转、变化。而且,松柴不仅可以提供热量,里面的微量金属元素还会随着窑火弥漫在整个窑炉,通过缝隙进入匣钵,和建盏的釉面发生微妙反应,这种独特的柴火氛围,使釉色更加变化莫测。
▲陆金喜老师 弦上光 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