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斑形成原理
鹧鸪斑形状变化剧烈无常,有明显的立体感、层次感。它的烧成受坯、釉、窑温和还原气氛的严重制约,烧成范围极窄。整个作品不同部位的斑点优劣差别大,很不均匀。
鹧鸪斑形成是浮萍机理,釉面斑点是由许多小斑点拼合而成。小斑点像浮萍在釉面上漂游,随机而遇靠在一起,组合成许多形状不一的大斑点,斑点内的结晶物质没有连成一体,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见的沟纹。
银色斑很容易变灰或消失,甚至在一个斑点中(即很小的范围内)就可以观察到这种变化,斑点的边界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变化都很大。高温时,结晶物质在釉面漂游,分分合合,在纵向突起又沉入,突起变灰色,沉入就消失。
建盏大师李达-大束口鹧鸪斑盏外沿图
(1)鹧鸪斑建盏仅是黑釉白斑盏这一类,而油滴不是鹧鸪斑。其理由是黑釉白斑盏不仅釉面花纹与鸟的特征相象,尤其是残片底足刻有「供御」二字,而且该类实物发现极少,说明是建盏珍品——「鹧鸪斑」。
(2)鹧鸪斑建盏除了黑釉白斑盏之外,「重文油滴」也是鹧鸪斑,而「国宝油滴」只能仍属油滴却不能归于鹧鸪斑这一类。其理由是「国宝油滴」的斑点不仅其大小、密度与鸟羽斑纹的特征差別较大,尤其是斑点的表面存在镜面反射,而鹧鸪鸟羽毛上的斑点沒有镜面反射,所以「国宝油滴」不是鹧鸪斑。
(3)鹧鸪斑建盏就是日本所称的油滴建盏,而黑釉白盏斑仅是一种由人工刻意裝饰而成的品种,不是建盏珍品。
建盏大师李达-大束口鹧鸪斑细节图
由于建盏的坯釉性质(內因)和宋代烧制条件(外因)构成了建窑烧制建盏的成品率低,釉面斑纹变化莫测,优劣差別大这样一个重要特点,从现存的实物和废址堆积如山的残片可以看出,兔毫盏的条纹有粗细、长短、疏密、清晰与否等等之分;
条纹色彩有金、银、黃、灰等多种;而变形、起泡、粘底、过烧或无斑纹的残片滿目皆是。並且玉毫条达的银兔毫所占比例很小,斑点状花纹的油滴亦十分稀少。所谓「毫变盏」的碎片在窑址上至今未见,而只能从熟件被日本珍藏的曜变碗上可窥其面目,而这几件油滴和曜变的斑纹也各不相同。
建盏大师李达-大束口鹧鸪斑平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