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柴烧建盏
柴烧的定义
凡是用薪柴为燃料烧制陶瓷,均可称之为柴烧。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没有到来之前,这一直是陶瓷烧制的主要方式。用薪柴之焰将温度提高到1200度或以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随着温度的不可控,陶瓷的烧制就会出现各种偶然———也许会裂,也许会落灰,也许会被火炙。
柴烧建盏
建盏烧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而“出窑万彩”,是柴烧建盏的最大魅力,同样也是其烧成难度的体现。任意一个柴烧盏,都是“无双”、“无对”的。建盏在同一窑内,釉色变化都极其夸张,其釉色可能出现天差地别。
欣赏柴烧建盏
建盏柴烧,讲究变化和偶发,而非均匀和对称。欣赏柴烧建盏的美就像结交朋友,了解的过程是循序渐进式的。无论是行家里手还是普通爱好者,都无一不被它的美丽折服:这种美是瞬间发现的惊喜,就像你突然瞥见飞翔中的鸟儿的美丽羽毛和河边卵石的丰富色调。
柴烧建盏的釉面效果具有偶发性和难以形容的特点。釉面效果丰富多变,每一个角度都是一副全新的画面。影响釉面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胎土、釉料、温度、气氛,甚至季节、气候以及烧窑者的态度等等。
柴烧建盏特性
1、柴烧因为在烧制过程中要不断加柴,所以导致了温度的时高时低,表现在气泡上大小不一,有一定层次感,而现代工艺的气烧和电烧,则气泡大小均匀密集;
2、柴烧建盏因为温度不好控制,有差异,导致了建盏烧制出来的呈色不易控制,表现出来色彩深深浅浅的效果,而气窑可以恒温控制,因此烧出来颜色稳定;
3、柴烧的灰烬与火焰容易直接窜进窑内,在坯体上形成自然落灰,跟釉长时间高温融合,形成温暖的色泽,有层次。
柴烧建盏难度
这里先引述李达老师在《宋代油滴茶盏鉴赏》的一段话:“宋代建盏在龙窑中烧成,其烧成难度可从烧成几率反映出来,银兔毫烧成几率比褐兔毫小得多;油滴更小,估计不会超过万分之一;而曜变就象海市蜃楼般难展芳姿。”
“万分之一”就是宋代建窑油滴的成品率,而且这是整个古建州地区的陶匠从五代至南宋,三百多年、二十多代的努力结果。由柴烧油滴之难甚至曜变之难,可以想象柴烧建盏的难度有多高。
尽管目前电窑建盏的烧成方法已经较为清楚(但是受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的难度影响,成品率依旧很低),但电窑的这种烧成方法在柴烧里面是完全不适用的。柴窑的温度和还原气氛是水火不相济的,强还原则必然产生温度下降,温度要上升就难以保持强还原气氛。
更何况,柴窑的温度本身就难以控制,热电偶、温锥等温度测量手段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特别在高温段临近1300℃时,它们往往是不准的。
也就是说,柴烧是难以像电窑一样通过有意控制而产生,只能依靠偶然出现,然后通过特定烧制方法控制提高这种偶然出现的几率。
这世上有一种美叫“偶然拾得之美”,我们不知道哪一次的雨后会有彩虹,我们亦不知道在生命的哪一个转角会遇到此生挚爱。柴烧建盏也是如此,需要我们用心去欣赏、去感悟!
46601363
有问必答
建盏二公主欢迎原创投稿,共同宣传建盏文化
如需转载请联系建盏授权哈,珍惜劳动成果,从我做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