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机鹏:艺术美的时代传承—龙窑建安盏
【摘要】建窑(建州窑简称)为宋代名窑之一,以烧制黑釉茶盏闻名于世。目前发现的大部分宋代建窑窑址均位于福建建阳的水吉镇内,今人所称的建盏大部分是指建阳盏。而建安盏与建阳盏同属建窑系,有着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烧制技艺。故此,本文将建安盏和建阳盏统一归置在建盏名下,论述其所传承的美学理念,以及现代匠人对匠心和工艺的坚守。
【关键词】柴窑;建安盏;茶
有人说,读懂了唐三彩,就读懂了大唐盛世的冲天豪气;看懂了明家具,就读懂了明代简约的涉世之法;同样,用懂了宋建盏,就读懂了宋人返璞归真的娴雅意境。
一、宋代建盏所含文化
宋代建窑建盏的兴起和繁荣主要得益于当时“斗茶”的流行,这种活动早期是指流行于民间茶农之间评比各自茶叶好坏的自发性娱乐活动,戏称为“茗战”。在唐代冯贽所撰的《云仙杂记·卷十》就有相关记载:“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这是目前所能查的最早关于“斗茶”的文献资料记载,说明唐代时福建地区便已有了“斗茶”活动。后来随着南方社会的安定、文化的繁荣以及物质的丰富,这种常见于乡村田野间的娱乐活动朝着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到了宋代,“斗茶”活动蔚然成风,成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的极致娱乐体验,与此同时,无论是在所用团茶的选择上,还是在制作技术、冲泡技术的层面上,都较唐代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宋徽宗还曾针对“斗茶”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号召天下以“斗茶”为乐。而建盏作为宋代御用茶器,从目前发现的标本来看,主要有“供御”“進琖”“新窑”“监匠”“官”“皇”“圣”等字款。
在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建盏可谓是应运而生。其斗笠式的造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敞口是为了使茶泡物有一定的空间悬浮,斜直腹能使茶末在挠沸时顺畅均匀并迅速上浮,下腹直收到小圈足是为了即时沉淀一些与“斗茶”无关的渣滓。从实际效果来看,建盏胎体较其他茶盏更为厚实,易保温,泡茶不易变味、变色,斗茶水痕褪去慢,再加之千变万化的窑变装饰,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正如《大观茶论》所说:“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今按建盏胎骨既厚,宜于久热,且釉色黑,水痕易验,故最宜斗试。因此斗茶竞尚。”
建盏的造型意蕴自然祥和,深化了“自然天成”和“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把那种沉静、淡泊而怡然自得的追求,与“师法自然”的境界和谐统一起来,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留下了赞誉有佳的诸多诗赋,如苏轼《送南屏谦师》中的“忽惊午盏免毫斑”,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的“松风鸣雪兔毫霜”,蔡襄《茶录·试茶诗》中的“兔毫紫瓯新”。此外,还有不少诗文,如“建安瓷盌鹧鸪斑”“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都是对建盏特征和品质的称颂。
建盏是一定时期里特定民族文化、时代精神以及社会文化的特殊组合,反映了我国唐宋元时期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审美情趣等内容,超脱了一般器具技巧性的范畴,成为了宋代审美的一个标志,以及后世研究当时风土人情的一扇窗口。建盏作为中国陶瓷门类中的黑釉瓷典范,其盛名和价值主要取决于器物本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两宋的人文思想和艺术品位,造就了建盏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的革命性意义和崇高地位,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宋代建盏工艺之美
一般说来,建窑的柴烧包括了通天、隔舱等传统龙窑格局,由于自身的设计特点,窑内温度不均匀,气氛也不容易聚集,所烧制出的建盏肌理千变万化,特别是曜变盏,历来被视为旷世珍品。
建盏的制作,通常采用手工拉坯,造型舒展自然,胎体厚重且胎质粗糙多孔,这与其丰润绚丽的釉面形成对比,执于手中的建盏,黑釉的纯粹与釉面的纷繁形成强烈对比,与宋人所追求的“平淡而味深”审美观不谋而合。
在器型上,建安盏和建阳盏的共同特征是大口小足,形如漏斗,但在口沿、腹部、底足部分又有差异,大致上可分为束口、敛口、撇口和敞口四种类型。在宋代,上流社会流行“斗茶”,而市井茶肆则流行“分茶”,为了适应这两种饮茶方式,出现了前述不同类型的茶盏。实际上,用于“斗茶”的仅有束口盏,而后三者常用于“分茶”。这四种器型堪称经典,其中又以束口盏最具特色,出土数量最多,为建窑首创的上乘造型。束口的造型有助于胎体在高温下防止变形,提高了成品率,亦可防止茶的沫饽溢出,茶筅搅动击打茶汤,茶汤翻腾回旋,可使茶汁水泡沫密集持久不褪,盏腹部微微呈弓型,腹部以下则开始收敛,圈足浅。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制盏匠人匠心独运的神来之笔,更是“天工”与“人巧”的完美结合。
三、建安盏的当代传承
“千年名窑,黑瓷巅峰。洗尽纤尘,重获新生。”新中国成立后,建窑建盏这一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上个世纪80年代,福建省开始实施恢复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实践工作并取得了成功。作为宋代建盏的一支传承,当代建安盏与宋代建盏相比,釉色和斑纹愈加多样,器型也愈加丰富。
笔者自幼便对诞生于家乡的建盏文化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于重现建盏昔日的辉煌,全身心地投入到龙窑建安盏的烧制工艺研发中去,在创作上以古为师、苦心孤诣,有幸成为了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安盏烧制技艺”传承人,访遍名师后终有所成,烧制出了鹧鸪斑盏(撇口)、蓝兔毫盏(撇口)及金油滴盏(束口)等产品。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笔者对于瓷土、釉色的配比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在制作上坚持遵循古法——揉泥、拉坯、修坯、素烧、选原矿釉、磨釉、筛选草木灰、调釉、上釉、进龙窑等,每一步都是手工完成,力求还原宋代匠人们在建安盏制作技艺上的智慧和精髓。
对于如何让宋代建盏艺术在当代重现辉煌,如何保护与传承好建安盏非遗文化?笔者认为,首先离不开当地政府与行业管理部门的大力扶持,应当加大对建安盏文化产业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政策支持,优先扶持发展较好的建安盏生产企业,从而带动规模小、发展慢的企业发展;积极探索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新型文化投融资体制,吸引民间和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扶持建安盏龙头企业在国内一线大城市设置建安盏直销专营店和建安盏宣传推广中心,建立完善的品牌营销体系,采取更为灵活的电商模式销售,扩大建安盏销售带动范围;把建安盏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纳入人才发展战略,针对市场需求,对接当地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和学科,使高校成为输送建安盏文化产业发展后备人才的“蓄水池”;同时,组织一批建安盏从业人员到陶瓷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进行专业系统学习考察,提高专业人才素质,打造一支与建安盏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人才队伍,只有尽可能地汇聚所有的力量才越有可能激发出建安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次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挖掘建安盏行业的新闻亮点,不断探索开辟新的宣传渠道,采取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的立体宣传。
作为一名建安盏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笔者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全力以赴研发建安盏在新时代的创新表现形式,拿出更多的精品来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金晓霞,建盏的美学特征及美学意义,《陶瓷学报》,ISTIC PKU-2009年1期.
[2]暨国军,浅谈建盏的历史文化与创新传承,《神州》,2020年10期.
李机鹏简介:
福建省陶瓷协会会员,建瓯市建窑建盏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建安盏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毕业于泉州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设计专业,陶瓷产品设计师、国家级高级工。潜心研究建安盏烧制多年,在创作上苦心孤诣、以古为师,追摹古人得高趣。作品深受藏家喜爱。
来源:东方收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