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彦福:浅析建盏艺术走向在传承中走向创新发展之路

原标题:詹彦福:浅析建盏艺术走向在传承中走向创新发展之路

【摘要】“精金美玉不足惜,粗瓷一盏万世传”,瓷盏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探究建窑建盏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品鉴建盏的工艺之美,并阐述当代匠人坚守古法工艺的同时对建盏文化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建盏;古法工艺;文化创新

兴盛于宋的建窑建盏,其以胎体坚实、造型洗练、纹理鲜活、釉色多变、肌理瑰丽的特质,闻名于世。黑釉看似朴实无华,但釉里带有变幻莫测的纹理,蕴蓄着超凡脱俗的美,契合了宋人平淡为美、俗中求真的审美追求,成为了宋人点茶、斗茶最重要的茶具。尽管建窑建盏后来因连年战乱和朝代更迭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消散的只是仪式和潮流,其文化价值永存。时至今日,失传的建盏工艺又被新时代的匠人拾起,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让古老的建盏文化在当代发扬光大。传统的工艺得以流传,并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是我们新时代建盏匠人们应该重视的课题。

一、建盏中蕴含的历史文化

高古时期,我国瓷器种类主要分为“白瓷”“青瓷”和“黑瓷”,而黑瓷的主要代表便是建窑建盏。到了唐代,建盏有了准确的工艺文化定位,窑变黑釉茶盏的发展在宋代达到了顶峰,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窑的窑址主要位于福建省建阳区水吉镇的芦花坪窑厂和牛皮仑窑厂、营长乾窑厂等处,集中于建窑水吉镇的后井、池中两个村落中间两村附近的山坡上。根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后井村内的瓷窑多达百处,有井数百口,窑工数以万计,支撑起了璀璨的建盏历史,与我国茶文化相得益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与影响。现今勘察到的建窑遗址分布面积多达12.6万平方米,窑址堆积如山的匣钵和残片见证着那个时代建盏的辉煌。窑址周围群山茂密,瓷土资源丰富,从闽、粤、赣三地交汇之地的仙霞岭发源的南浦溪,环绕窑址向下游的闽江流淌,这也是古代闽北交流的交通主脉,这也为当时的陶瓷产品沿海上丝绸之路安全外运和外销提供了保障,建盏的窑址西邻古官道,也畅通了陶瓷产品的陆地运输和内地贸易。

宋代是中华陶瓷发展史的巅峰时期,生产力的进步为宋代上至士大夫阶层下到百姓的精神追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设勾栏十分之多,仅汴京就有大小勾栏50余座,供文人百姓听杂剧,品香茶。”可见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及其普及程度之高,也为建盏艺术的产生、发展与传播奠定了较为稳定的基础,再加上皇帝的喜爱,更是促进了建盏行业的发展。

受宋代理学文化的影响,茶道文化更加的精致,在茶具上也更富有艺术色彩。建窑出产的黑釉茶盏,大巧若拙,展现出了中国陶瓷最原始的纯真之美,与宋代士大夫们追求“平淡而味深”的心境不谋而合。

二、品鉴建盏古典工艺之美

建盏黑釉盏能在审美达到高水准的宋代,成为最受欢迎的茶具,除了其本身在器型上适合“斗茶”外,最关键在于它变幻莫测的釉色。古朴厚重的黑釉在建盏烧制过程中1300℃的高温中呈现出游离状态,根据釉水成分和烧制环境产生千变万化的斑纹与颜色。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建窑建盏艺术的形成是“天工”与“人巧”的完美之作。

按照釉色斑纹划分,建盏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兔毫盏,是建窑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在建盏当中也是使用量最大的,以其如丝似毫的窑变色彩流纹命名。其斑纹特点是在釉面透露出均匀细密的丝状,如同兔子的毫毛一般纤细柔长,颜色变化丰富,有金、银、异毫等几种。

2.油滴盏,是建盏的名品,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直径从数毫米之微至针尖大小,形似油滴,也有人认为像是鹧鸪斑纹,故又称鹧鸪斑。其形成其实是铁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却后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所致。

3.曜变盏,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油滴盏,黑色釉面上呈现大小不等、浓淡不等的圆形或近似圆形的斑点,斑点分布并不均匀,几个或几十个聚在一起,经光线照耀,斑点的周围有眩目的晕彩变幻,呈现蓝、紫红、金黄等色,璀璨相映、珠光闪烁,属建窑绝品。

4.乌金釉,为建盏中经典的釉色,即纯黑釉,其特点为黑中泛青,釉内散布状若芝麻大小的金色或银色结晶斑点,故名乌金。它摆脱了前代黑釉的呆板干涩,转变为釉水肥润、面多光泽,其釉面表层或隐约开片,或是口沿一圈短毫,不一而足,表现出一种端庄素雅的美感。

建盏同时也是历代陶瓷门类中为数不多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器物,其黝黑的铁胎衬托着玉液宽琼浆,厚重的胎体为茶汤保温,便于运筅,使得沫饽丰富。建盏的胎体疏密适中,高含铁量、高含石英砂的特点使它有活水、软水、顺水的独特功效,能够提高茶的口感,增益茶香,使茶性得以在建盏的方寸之间到最好的释放。建盏宽口小足的形态有助于茶性的挥发,盏口散热快,底部保温性好。胎釉含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铝、氧化钙等化学元素。建盏在使用过程中释放二价铁离子,又能吸附水中的氯离子,使水质更甘甜,补充人体的微量元素。建盏胎质粗砺,呈蜂窝状,盏底较小,益于聚集热量,上下温差大,易于产生茶氤,茶气茶香在盏口翻腾,馨香四溢。

三、传统建盏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上个世纪80年代,失传800余年的建盏工艺重现,仿宋兔毫盏、油滴盏、鹧鸪斑盏重现人间。2009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窑口林立的盛景重现,新一代的建盏匠人们沿袭古法制盏工艺,从采料、碎土、淘洗、陈腐、炼泥、制坯、修坯、素烧、配釉、上釉、装窑、焙烧都一丝不苟。匠人们思考的不仅仅是用古法技艺制作出一件件精品,更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制作出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作品,使得建盏艺术面向大众,走进千家万户,这才是延续建盏传奇,书写建盏在新时代的新篇章。

笔者自幼受家庭影响,对瓷器烧制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建盏情有独钟,近乎痴迷。此后便致力于建盏烧制技术的研究,在尊重古法制盏工艺的同时积极推陈出新,融入现代元素。后师从建盏非遗传承人,走访各方,汲百家之长,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成果,多次获得全国性的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笔者认为建盏不是冷冰冰器物,而是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匠心的文化符号。为了更好地弘扬建盏文化,推进、提升建盏的工艺水平,推进建盏的产业化,创立了“铁瓷墨韵”品牌,经历数年筹备建立了仿宋龙窑。通过不懈努力,笔者的建盏在“2019全球外交官中国文化之夜”活动上进行了展示,获得了与会领导嘉宾的高度认可,并成为馈赠各国外交官员的指定礼品,建盏再一次走上了世界的舞台。

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让古老的建盏再度焕发生机,创新适应当代的文化潮流,推出更具竞争力、吸引力的文创精品。笔者愿与所有的建盏匠人一道,不忘初心,努力将建盏打造成为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参考文献】

[1]杨义东,建窑建盏的釉色赏析[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8,0(11).

[2]暨国军,浅谈建盏的历史文化和传承创新[J].神州,2020(04).

詹彦福简介:

1962年生,祖居福建南平建阳将口镇(唐窑遗址)。一级/高级技师,南平市第一届民间工艺美术名艺人。现任黑子建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南平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南平市建阳建窑建盏协会副会长。

来源:东方收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建盏资讯

返回顶部

微信号: jianzhan9090 (长按复制)
购买建盏
请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