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新奴:从茶文化中看建盏审美的转变
l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式审美的表现与成果,发展至宋代,带动了建窑建盏的发展并推至顶峰。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演变,人们对于建盏的审美观念也在逐步变化着。基于此,本文拟就不同时期茶文化对建窑建盏审美设计的影响展开论述。
【关键词】茶文化;建盏制作;主流审美
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其大量遗址分布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内,以烧制黑釉瓷茶盏闻名于世。
茶文化的概述
茶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具有良好的保健、药理等作用。根据史书记载,我国拥有十分悠久的饮茶历史,虽然目前尚无法明确最早起源于何时,但大致的年代是有说法的。唐代“茶圣”陆羽在其所著的《神农食经》一书中,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源于神农氏尝百草,尝出了茶的味道。但茶以文化的面貌出现,是在汉代。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关于饮茶买茶的记载,则出自一篇买卖奴婢的契约,那便是西汉文学家王褒所写的《僮约》,其中记述茶叶有两处,“脍鱼包鳖,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荼,杨氏担荷”,特别是“烹荼尽具”一句,意思是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说明当时蜀地不仅流行饮茶之风,而且有了专门的喝茶器具,并对清洗茶具有了一定的方法。此外,汉代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扬雄的《方言》,则分别从药用和文学角度谈到了茶,这些都是早期史料中关于茶的明确记载。
不过,中国茶文化的真正形成还是在唐代,陆羽及其所著《茶经》的出现,搭建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构架,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轮廓。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他将儒释道三家思想与饮茶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形成了涵盖茶学、茶艺、茶道等在内的中国早期茶文化。实际上,《茶经》也并非仅仅是对茶的简单介绍,而是把诸家文化精华及文人雅士的文学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从而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在此之后,又出现大量的茶书和茶诗,包括《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茶兴于唐,盛于宋”,茶文化在宋代进入到了兴盛期。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他在宫廷中兴设茶事机关,宫廷用茶有等级之分,由此衍生出了宫廷茶文化。有宋一代,皇帝给皇室贵族和朝中大臣赐茶被视为高等级的礼仪。宋徽宗赵佶以帝王之尊,亲笔撰写了《大观茶论》一书,倡导研究茶学。伴随着宫廷茶文化的发展,市井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日益兴起,普通百姓也参与到茶事活动中来,进一步繁荣了茶文化。到了明代,秉承宋人饮茶习俗,茶文化更加普及,深入人心。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茶文化题材经典传世画作,有不少就产生于明代,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等。饮茶风习发展到了明代已经成为“开门七事”之一,而民间茶馆文化也勃然兴起,明代可谓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总的来说,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而纵观整个茶史的发展,茶文化与茶具的关系其实可以直接归结于茶文化对茶具发展的影响,因为茶具的发展是在茶文化的基础上一步步得到提升的。可以说,茶具作为物质承载器皿,见证了千年来茶文化的数次变迁与人们实用和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
古今建盏审美
建窑建盏的兴盛,与宋代“斗茶”活动始终是分不开的。“斗茶”之俗,是集茶的调制、茶的变化、茶的鉴赏、茶的想象、茶的品尝于一体的,它既是休闲放松,又是社交聚会,更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交融。如此一来,茶品之优良、器皿之精美、人文之丰富,各种元素缺一不可。而建窑建盏在造型、釉色等诸多方面,都与宋代茶文化的特性息息相关、十分匹配,因此被选为专用茶具亦在情理之中。此外,对于建盏的研究,曾经困扰学界的部分问题,也可以尝试从包括饮茶习俗在内的宋代风俗中去探觅根源。
如前所述,中华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不同朝代的饮茶风尚各异。唐代以前的饮茶方式原始简单,将茶叶与水共同煮沸后即可饮用,这一时期的饮茶功能多停留在茶的自然使用上,人们饮茶主要用于提神解渴,如此一来,对于茶具的要求并不高。到了唐代中后期,陆羽引领了“煎茶法”的潮流,并且当时的茶人对茶器的釉色已经颇有研究,如“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的记载。“煎茶法”所出的茶汤颜色偏黄,以白、黄、褐瓷器盛装,茶汤会呈现出红、紫、黑等视觉效果,而青瓷碗因盛茶汤颜色发绿更具美感,故而唐代的茶器以青瓷茶具为主。
到了唐末至五代时期,“点茶法”代替“煎茶法”成为主流,在北宋时期达到巅峰,相应的“斗茶法”也开始盛行。“斗茶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斗汤色,即汤色鲜白者为上;二斗水痕,以汤花咬盏时间长、水痕出现更晚者为上。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黑釉瓷逐渐取代青釉瓷成为茶具主流,其中又以建窑建盏最受推崇。建窑也因此从默默无闻的地方民窑转变为风靡全国的重要瓷窑,并影响了当时许多窑口的产品烧制。
建窑建盏的釉色纯正,施釉较厚,每只盏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突破了传统单一黑色釉的审美。加之建盏烧制原料的特殊性,含铁量高,因此它的胎体相较其他茶具更为厚重,呈灰黑色,称为“铁胎”,保温性能非常好。尤其是建窑盛产束口盏,盏底较深,且盏口下方有圈注水线,能有效防止茶汤在击拂时溢出,这样作为斗茶器便具有诸多优势,得益于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建盏就这样脱颖而出了。
遗憾的是,元代之后,建窑建盏开始失去了本身的价值,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并且,不仅仅是实用价值被“丢弃”,连审美都改变了,当时人们觉得建盏通体乌黑,十分“不讨喜”。所以,盛极一时的建盏就此没落,以致断烧了数百年。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才得以复兴,重现于世人面前。
不过,建窑建盏的复兴,虽然依旧与茶文化保持着紧密联系,但已经不是仅仅依托于茶文化的存在了。在当代,建盏的应用主要有以下这三个方面:
一是作为日用的器具。建盏已经不再是饮茶使用的专用茶具,为此,当代建窑匠人在器型、釉色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除了传统的束口盏外,还创造性发展了茶壶、花瓶、葫芦、执壶等器型,釉色也比宋代建盏更加丰富。纯手工制作的建盏,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极为符合当下个性特征的表达。
二是作为赠送的礼品。以建盏为礼,致以美好的祝愿。如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孙建兴老师制作的星空油滴盏被选为国礼,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是作为收藏的对象。陶瓷界历来将建盏称为“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建盏本身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及艺术价值,同时还是宋代美学观念的体现,蕴含着宋人“大道至简”的审美趣味,象征着天工与人工的完美结合,代表了“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至于建盏未来的审美观念会如何演变,笔者无法评说,但作为一名建盏艺术家,笔者将会持续挖掘建盏的艺术文化内涵,努力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观念的作品。今年,笔者个人作品赤羽茶罐荣幸被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这对自己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激励,笔者将一如既往,为建窑建盏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董晓.中国茶文化的审美观照[D].山东农业大学,2012.
[2]舒欣.唐宋饮茶风尚流变下的陶瓷茶盏造型装饰演变[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
[3]黄旭曦.我国茶文化与茶具设计的关联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8.
[4]杨丽静.一缕团香,一盏茶心——茶与宋代建盏艺术研究[A]..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优秀论文集[C].:,2015:4.
叶新奴简介:
1960年生,曾进修于福建省建盏陶瓷艺术高级研修班,师从许家有。现为工艺美术师、一级/高级技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理事、南平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建阳建窑建盏协会会员、南平市第一届民间工艺美术名艺人。
来源:东方收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