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屏:漫谈茶文化与建安盏的关联
【摘要】建窑是中国著名的古瓷窑之一,亦称建安窑。本文拟从不同时代的饮茶文化作为出发点,讲述建窑产品和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后结合笔者自身经历阐述对当代建安盏创作和发展的新思考。
【关键词】建安盏;茶文化;新思考
陶产自福建南平的建窑历来以烧制黑釉茶盏而闻名,并以“松风鸣雪兔毫霜”的朴淡雅宜之美、“熁之久热难冷”的实在之用,隐蕴儒家、禅宗之理,融通中日茶道之学,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缩影。其所产的茶盏——建盏和建安盏,二者同根同源,器物的表现方式也很接近,只因产地的划分而在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历史上世人对建盏之名的熟知程度较建安盏要来得高,因此,为方便读者认知,本文在涉及古代建窑的产品内容部分,统一以建盏称之,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笔者对当代建安盏创作的新思考。
一、历代茶文化的演变
茶,素有“国饮”的美称,自神农氏时代发现和应用了茶,经过唐代陆羽著作世界第一部茶学巨献《茶经》,茶成为世人珍视的东西。回顾茶文化的历史,可看出历代帝王、文士、僧侣等,都辛勤地钻研及倡导,促成了茶文化的蓬勃发展,从而成为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神农时期,茶作为药物出现,《神农百草经》中录:“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遇茶而解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道两教的兴起,茶逐渐与宗教产生联系,其清幽的特质引发了人们清心寡欲、淡然脱俗的联想。这样,茶不再仅仅作为单纯的物质形态,而且具有了社会、文化等精神层面的内涵。
从唐代起,饮茶开始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得到快速发展。在魏晋时期的基础上,与禅教结合形成寺院茶礼。唐代著名文人如颜真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是茶道中人,这些诗人的诗歌中记载了多种名茶,对茶文化的传播、丰富茶的形式有着重要作用。宫廷茶道也随之悄然兴起,唐代开启了贡茶制度,设有专门进奉宫廷御茶的“贡茶院”,且每年举行规模盛大的清明茶宴,这些都推动了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陆羽在《茶经》中对茶的起源、种类、特征、制法、烹煮、茶具、饮茶风俗、产地等做了全面阐述,还提出“茶有九难”,集儒、释、道诸家精华和文人的思想艺术于茶中,创造了中国的茶道精神,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继陆羽之后,又有斐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等茶道专著面世。可以说,唐代的饮茶习俗已经超越了解渴、提神、保健等生理满足的需要,转变为从审美层面品鉴茶汤的色、香、味、沫。当时主要的饮茶方式是煮茶,在未沸的水中加入茶末,将二沸中的沫饽舀出以备用,再继续烧煮至三沸,最后盛出茶水和沫饽,均匀分入各碗。
及宋,茶肆林立,饮茶更加普遍化,茶文化步入鼎盛时期。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无不以饮茶为乐事。除了宫廷茶事,民间甚至出现了专门的茶会社团“汤社”,文人墨客聚在一起诗茶唱和,将琴棋书画等融入茶道中,拓展了茶文化的内涵,对茶的普及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饮茶方式也有了新的改变,煮茶逐渐被点茶所取代。点茶首先把茶叶做成茶饼,放火上烤至微焦后碾碎,筛出细细的茶粉,然后将茶粉装入茶具中加沸水调拂成膏状,再将沸水倒入,通过壶嘴进行点注,击拂布满白色泡沫的茶面,故名点茶。
到了元代,游牧民族对繁琐精细的茶艺有所忽视,饮茶文化发生了变化,趋于简约;明清时期,饮茶方式变为流行的“撮泡法”,追求茶的真香原味,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追求视觉上的艺术性。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中华文化内涵与礼仪相结合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现象。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世界上产生了影响,与中国的丝绸、瓷器一样成为对外交流贸易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特别是点茶流传至日本,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二、器为茶所用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饮茶习惯。唐代的煮茶需要风炉、煮茶壶、碾子等20多件器物,程序繁琐,自成体系。宋代煮茶逐渐被点茶所代替,点茶后进一步发展为斗茶,比试茶水汤色、汤花等,并逐渐演变为文人墨客集体品评茶的品质优劣、茶道艺能高下的一种形式。建盏随之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茶具发展史上的典型代表。
建盏的发展、兴盛与当时社会斗茶的风尚是分不开的。唐宋时期经济政治中心南移,当时的闽北人才荟萃,文化空前繁荣,品茗氛围浓厚。而当时建安的茶叶就已闻名于世,欧阳修曾有诗云:“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每到采茶时节,“千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伟观”。新茶制成后,茶农便聚在一起“斗茶”,围观者众,热闹非凡。在蔡襄的《茶录》中可知斗茶要领:“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者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可知斗茶一斗汤色,二斗水痕。茶汤以色泽鲜白为上、泡沫持续时间长为佳。更有甚者在白色的茶沫上绘出虫鱼鸟兽或者作诗,称为“水丹青”。这种民间活动后经蔡襄等文人宣扬倡导,宋代皇室也逐渐参与其中,茶宴成为当时的时尚。好器衬好茶,由此,绀黑色的建盏诞生了。
纵观宋代建窑茶盏的特点,都带有当时简约朴素却又独具内涵的含蓄之美,沉静、幽深。究其原因,与宋代的经济政治、“理学”思想、审美情趣不无关系。但明代开始,由于“烹点”技法与前朝相异,黑釉建盏逐渐式微,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而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停留在历史中,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重现天日。
三、当代建安盏的新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对非遗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当代收藏热带动的“仿古”大潮之下,建窑窑火再次燃烧了起来,其产品也逐步得到了世人广泛的喜爱和推崇。2011年,“建窑建盏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建安盏烧制技艺”被列为南平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日的建安盏,在新时代重放异彩,产品类目更加丰富多样,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迎合当代人多元化的需求。除了经典的茶盏之外,还有茶壶、花瓶等新样式。建安盏在当今茶文化中,已经不再仅仅扮演实用茶具的角色,还是具有收藏价值的陶瓷艺术品。建安盏烧制技艺传承人们深掘建盏文化潜力,在器型、色彩、工艺方面不断创新,驱动发展活力。
笔者从艺建安盏烧制多年,是一个“温故知新”的人。与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木芳合作创办了川山窑帝一盏工作室,专门从事建安盏的文化研究和烧制传承,坚持传统复古的龙窑柴烧技术,只为能在现代条件下创造出更多可能,表达着对天地自然造化的敬畏,以及对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的遵循。同时也努力拓展建安窑黑瓷艺术的创作范畴,作品追求古朴典雅、静谧幽深,釉面斑纹天然形成,富于变幻、晶莹清晰、结晶感强,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和浓郁的传统风格。
笔者认为,如今要寻求建安盏的复兴之路,除了温故知新,不断在烧制技术上取得突破,坚持传统的实用性与现代的审美性并行的原则外,还可以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发展南平建瓯、延平等地的建安盏休闲体验旅游区,同时深度挖掘建安盏文化,打造独特的品牌优势,从而使建安盏文化发展的土壤复苏,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助力建安盏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沈冬梅.宋代茶文化[M].台湾:学海出版社,2000.
[2]杨洵.建窑黑釉茶盏的兴起与宋代斗茶文化[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05).
[3]曾智泉.建窑黑盏与宋代斗茶文化[J].陕西:文博,2008(06).
黄少屏个人简介:福建建瓯人(古建州)。早年在景德镇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程飞学习陶艺设计创作,后师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建兴大师学习建盏烧制技艺,现与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木芳创办川山窑帝一盏工作室,从事建安盏文化研究、烧制传承和建窑黑瓷艺术的创作。现为高级技师、南平市工艺美术大师、中级工艺美术师、建安盏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南平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陶瓷协会会员、福建省陶瓷协会理事。作品在各类展览和赛事中多次荣获金银等奖项。
来源:东方收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