曜变——黑釉瓷界的佼佼者
我国远在商周时期就己经出现了原始黑瓷,东汉时不少窑口能烧制黑瓷。晋至唐黑釉瓷已较成熟。到了宋代黑釉瓷已相当普及,名窑名瓷相继问世,福建的建窑烧制出了光彩夺目的黑釉盏。其它一些地区,如内蒙、宁夏、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西、浙江、广西、广东、江苏、四川等地也烧制出许多不俗的黑釉瓷。其后,虽然各朝各代都有烧制,但其数量,质量己明显下降,并逐渐被彩瓷所代替。
在黑釉瓷的家族中,兔毫、油滴、鹧鸪斑等纹饰,应为黑釉瓷中之珍品,使人爱不释手,而曜变则应为黑釉瓷中的佼佼者,列为宝中之宝,珍中之珍。曜变一词不见于中国古籍,而1511年日本古籍《君台观左右账记》明确记载了建窑曜变盏,并称之为世之至宝,现传世的三件曜变建盏,均为日本博物馆所藏,并列为国宝级文物,类似建盏国内尚未发现一件完整器物。
对于曜变,国内外一些陶艺专家、学者均有不少专题研究和著述。中国与日本的一些陶艺专家科学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与仿制,并成功的烧制出了类似具有国宝级特征的黑釉曜变器物,真是可喜可贺。但由于传世于日本的那几件曜变建盏,可望而不可及,大多数国人只能在电视或照片上一睹其芳容,国内又没有一件完整的曜变器物可鉴,因此就使人们对曜变感到既神秘,又不可捉摸。
—什么是曜变—
曜变是黑釉瓷(日本人称为曜变天目)就是黑釉瓷在光照下,从器物之釉层表面的薄膜上所映出的彩光,有的叫霞光,有的叫晕状色彩,有的则称之为虹彩。这种彩光随着器物的逆光转动,也随之变化万千。光照射,彩光出现;光消失,则彩光亦随之消失。对于这种彩光,世人有多种描述:
“不规则的釉斑周围出现窑变蓝色”。
“有几块美丽的蓝色结晶花纹”。
“在油滴状结晶周围出现蓝色光泽”。
“在黑色或褐色底釉上,浮现出大小不同的斑块晕圈,闪耀着各种浓淡不一的蓝黄紫红绿的彩色。而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变幻出各种光辉艳丽的色彩”。
“曜变天目的釉层厚,颜色深黑,其内底有大大小小的结晶,结晶周围闪耀着放射光辉”。
“曜变,即照耀形成的异彩”。
“在黑色的底釉上散落着不甚规则的黄色斑点,斑点周围有一圈蓝色光晕,与底色形成鲜明对照。在阳光斜射下转动作品,曜斑闪起璀灿霞光”。
他这种独到的见解,道出了曜变里釉瓷在窑内烧制过程中出现的瞬间场景过程和光怪陆离的曜变现象。他清楚地告诉我们这种变化不是人为的,而是黑釉器物在烧制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而窑内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窑内的温度直接作用于釉而产生的变化。
专家、学者对曜变特征的描述勾画出一个曜变家族的奇妙的大千世界。这不仅说明了黑釉的美妙动人,也说明了这种黑釉曜变瓷的弥足珍贵。据专家推测,“在宋代烧制天目的窑中,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几百万件制品中才出现几件。”而这种珍贵的曜变瓷品是产在中国,产在建窑或中国的其它一些窑口。这是中国陶艺工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的骄傲。
曜变,说到底是一种窑变,也可称之为一种特殊窑变。只是这种窑变更珍奇,更绝妙。据专家化验证实,其釉的化学成分是一样的。之所以产生各种色调和纹样变化,主要是窑温,窑内气氛和烧制工艺所造成的。关于这个问题,赵鸿声先生在一篇文章中作出了详细的回答:“在实践中,在瓷器高温烧制过程中,当釉面出现液状熔融时,一些物质在另外一些物质相憎情况下亲和聚集,以及有的产生如豆如粟的气泡中冲出釉面留下坑点,以致形成冷却析晶现象,就在人们无法目击的情况下出现了,那种结晶集合体一旦凝固定型,便成了艺术釉中的油滴、雨点。如果继续保温或升温一段时间,结晶体就会散开或流动而形成深浅粗细不同的条纹,类似兔子毛的形状,叫作兔毫釉,很名贵。然而最为难得的还是油滴斑点边缘稍有熔融并扩散为一个厚度渐次不等的薄膜时立即冷却凝固定型,这就很可能会成为至为名贵的`曜变天目’了。”
来源:净土守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