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成义:柴烧之美与建盏龙窑烧制之妙

原标题:廖成义:柴烧之美与建盏龙窑烧制之妙

廖成义

1971年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受过陶瓷设计与工艺培训,师从蔡炳盛,作品风格以传统龙窑柴烧建盏为主。现为中级工艺美术师,一级/高级技师,国家艺术品鉴定师,国家艺术品评估师,国家艺术品经纪人

【摘要】现代陶瓷烧制技术的发展,推进了现代建盏烧制技艺不断推陈出新,让建盏焕发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但是龙窑柴烧,依然以釉面油润、温婉的独特以及釉面肌理变化让人着迷。相比电窑的“高”可控性,柴烧却因其“无规则”“不易捉摸”的特性让人着迷,每一窑的作品在出窑前总是保持着神秘,而当作品呈现出人意表釉面效果,以及淳朴、古拙、浑厚的质感时又让人欣喜万分。而建盏柴烧之美究竟何在,龙窑又有何奥妙?

【关键词】柴烧,龙窑,结构,过程,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建窑建盏

廖成义:柴烧之美与建盏龙窑烧制之妙

鹧鸪斑大碗头(龙窑柴烧)

窑炉,是陶瓷由泥坯向瓷器转变的“场所”。窑炉设施结构随着年代不同以及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而有所变化。据可考证记录,闽北建阳建窑的烧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晚唐五代时期,而到了宋朝建窑得益于斗茶文化的兴盛而走向高峰,甚至对当时海外许多国家、地区的文化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随着时代发展建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 现代建窑建盏烧制的复兴,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仿宋代兔毫建盏”的成功开始的,而后茶文化的广泛流行也带动了建盏这一传统茶器的兴盛。现代建盏烧成技艺日益成熟,窑炉也有多种多样。在现代陶瓷工艺中,从烧制工艺与加温方式进行区分,窑炉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电窑、电气窑、柴窑。其中电窑、柴窑正是现代建窑建盏制作常见的烧成方式。

廖成义:柴烧之美与建盏龙窑烧制之妙

朗耀飞毫(龙窑柴烧)

作为建窑建盏烧成工艺中,最“古老”且传统的一种,柴烧一直都是我所迷恋的方式。虽然电窑以相对较高的稳定性,并能根据需要对窑温及气氛实现一定程度的控制,不仅让现代建盏呈现出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釉色的一致性与成品的稳定性。而 窑柴烧,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盏烧制工艺,“自然天成”的烧成方式,陶泥与釉水在窑炉中接受柴与火的洗礼而产生蜕变的过程都令人沉浸,也叫人不由自主的产生思考和体悟,并从中获得对自然之美强烈的、深刻的体验。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柴烧不仅仅现代陶艺的一种烧制方法,也是现代陶艺家对待泥土、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

廖成义:柴烧之美与建盏龙窑烧制之妙

油滴束口盏(龙窑柴烧)

柴烧之美

与中国大部分瓷器不同,建盏的釉色并非源于人工绘制、雕琢,其丰富的色彩、纹理变化源于胎土以及釉水中的金属元素在窑炉内氧化还原作用下,金属天然原色的随机组合产生的不同变化。而 中华传统文化审美中素来注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正如庄子所说的“顺应自然”,柴烧作品所注重的正是在烧制过程中偶发的“自然之美”,这种自然变化与建盏釉色的形成过程“不谋而合”。

柴烧,作为一种“原始”的陶瓷烧制工艺,它的独特性也源自烧造过程中的“不可控”性。入窑之前,每一只盏都融入了匠人浓厚的创作情绪,而一旦装窑、封窑后窑内发生何事就变得不可知,同样开窑时将有何物出生也难以预料。“尽人事以听天命”,这个过程也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学中的天然美与朴素美。这所代表的静笃淳朴的天然朴素之美,正似庄子所推崇的“至人者,原天地之美”之境界。所谓“大美谓之覆载之美也”,这种美源于天然也合于天然,存在于天然无为之中。天然造化之美的诞生虽无定势,而建盏柴烧技艺,也是在这天然之美的无定势中尽力发挥出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文之美。

廖成义:柴烧之美与建盏龙窑烧制之妙

银毫束口盏 (龙窑柴烧)

龙窑之妙

回顾中国瓷器烧制历史,我们古代的瓷器烧造窑炉基本上可以分为圆窑和龙窑两大类。圆窑,往往利于平面窑顶成半圆形形式馒头,因此也被称为馒头窑,在景德镇等地所用的“蛋壳窑”也是圆窑的一种形式。而龙窑,常见于多山的地区,利用山体天然的走势,狭长的窑身头低尾高,烧窑时远看形似向下俯冲的火龙,因此得名“龙窑”。

建窑建盏艺术曾在宋代达到顶峰,也出现了众多仿烧窑口,甚至许多传统黑瓷窑口也开始仿烧建窑建盏,而建窑建盏得以领先于其他黑瓷窑口除了独有的陶土以及釉料外,采用龙窑烧制也是其重要的技术核心,这一点我们不难从考古史料中得到佐证。

廖成义:柴烧之美与建盏龙窑烧制之妙

铁锈花山枣碗(龙窑柴烧)

龙窑,建盏烧制工艺中的核心魅力之一,其奥妙不仅在于烧造过程,也在其结构。龙窑的结构,傍山而建,倚靠山体而形成的窑身坡度,能够以自然抽力控制入窑的空气与火焰。龙窑的结构,能够有效调节烧成时的烟火流速与轨迹,既能利用烟气来预热坯体,又能逐步提高火焰温度和调节、保持火候,有效地控制窑炉内的烧成气氛,从而保证了建盏的烧成质量。

此外,龙窑烧制过程中匣钵的使用和燃料也是关键。龙窑内匣钵的使用不仅加大了装窑量,也有利于窑炉内部疏密布局的调整。匣钵位置摆放十分讲究,或高或低,疏密有致的匣钵,在引导火焰走向的同时,在匣钵内也营造了相对稳定的氛围,每一只匣钵中都在发生着相对独立的变化,这也带来了建盏“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魅力。此外,建阳山区,松树较多,松木就成为了龙窑的主要燃料。松材挥发成分多、着火温度低、燃烧速度快,且燃烧后火焰长,灰分熔点高的特点,也为建窑建盏的烧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廖成义:柴烧之美与建盏龙窑烧制之妙

银毫束口盏(龙窑柴烧)

在传统技艺龙窑的烧制过程中,讲究“一满二烧三歇火”,即匣钵满窑、火烧到位和适时熄火,这个时间往往需要五到七天。龙窑内温度与气氛的细微变化都对成品有着关键的影响,升温期间需要持续不断燃烧,柴火的投入速度和数量与薪柴的品质、气候以及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息息相关,往往72小时需要不眠不休轮班的投柴方可达到预设温度,而后还需耐心等待4-5天的冷却。 在辛劳与等待后,一捧陶土历经烈火煅烧,幻化成光彩夺目的精品。犹如人生,历经千锤百炼,方成大器。

廖成义:柴烧之美与建盏龙窑烧制之妙

银毫束口盏(龙窑柴烧)

龙窑的基本结构

龙窑可分窑头、窑室和窑尾三部分。窑头头部圆,与老式内燃机“火车头”有些相似。窑头正面的中下部筑有狭长的火门,火门下紧贴窑底开通风口,或方或圆,正是火膛内进风的主要入口。作为燃料的松柴从窑头正面经火门投入燃烧室,而空气经通过口进入火膛燃烧室,使燃料充分燃烧,热量经过龙窑内通道进入,为窑室加温。

窑室是装烧坯件的地方,又叫“烧成带”,是龙窑的主要部位。虽说窑身越长装烧量越多产量就越高,但窑室过长会让窑内的温度和烧成气氛就难以控制,无法保障烧成质量,残次品增加。所以古代龙窑多数在五、六十米以内,而现代龙窑出于经济性、控制性的把握长度往往在30米以内。在窑室的底部窑床上常常铺有砂层,以保护窑底和防止垫底窑具的移动。窑床两旁有墙墙上开窑门,便于装窑、出窑。而窑室底部窑床后部,有一堵挡火墙,以防止窑内火焰流速过快,增加火焰与坯件的接触时间和提高窑内的温度。窑尾设有烟囱,增加自然的抽力便于窑温的提升,这也是建窑龙窑能够实现高温全还原烧的技术节点之一。此外,在现代龙窑在建造中,也加入了温度传感器的使用,利用把握窑炉温度,提高燃烧经济性与生产效率。

廖成义:柴烧之美与建盏龙窑烧制之妙

银毫束口盏(龙窑柴烧)

隔舱式龙窑

建窑建盏的“秘密武器”

龙窑依山而建,充分的利用了地形优势,在提高窑炉温度的同时(最高温度超过1300度),也实现了将窑火稳定于还原焰的作用。并且,建窑龙窑在一代又一代的窑工手中不断的改进,终于在宋朝达到成熟,也成为了建窑建盏领衔黑瓷之首的“秘密武器”。而这个秘密武器,就是分室结构的“隔舱式龙窑”。

相比简单的一体通天式龙窑,隔舱式龙窑借鉴了阶级窑的优势,窑室内等距离砌一堵挡火墙,墙底部设小孔,利用挡火墙分隔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窑室,从而改善了窑头与窑尾之间温差大,窑炉内部温度不均衡的情况,建窑传统龙窑也实现了从平焰窑炉发展转变为初步半倒焰性质的分室窑炉的转变,更好的保留温度与控制整体还原焰的产生,并且大幅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隔舱龙窑以逐级燃烧的形式升温,在前端窑位达到预定温度前,其后部分也同时在预热、升温。相对较小的“燃烧仓”能有效的做到小部分还原气氛控制,在保障达到更高的窑温的同时也更节省燃料。

隔舱龙窑,改进了柴烧过程中窑炉氛围与温度的可控性,这是历代窑工在长期实践中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名现代建盏制作匠人,龙窑柴烧不仅仅是我们对先人们的致敬,也是对前人智慧的传承与发扬。

银毫大盏(龙窑柴烧)

来源:东方收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建盏资讯

返回顶部

微信号: jianzhan9090 (长按复制)
购买建盏
请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