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光辉:刍议建盏当代文化创新之路

原标题:邹光辉:刍议建盏当代文化创新之路

【摘要】建盏是泥与火融合而成的艺术。柔软的泥,经过心手细心雕琢,然后烈火烧筑,变成具有感情并给人以精神层面的美的享受的艺术品。时代的发展将建窑建盏放入一个新的历史环境中,并赐予其新的使命。本文从建窑建盏的特征与发展、建盏文化传统与当代的区别、建盏当代文化的创新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建盏所蕴含的着巨大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作为当代建盏艺术的创作者,掌握其文化内涵,走好文化创新之路,是创作过程中不能轻视的。

【关键词】:建盏;当代文化;创新;

建盏因其悠久的历史、典雅端庄的器型、璨如星光的釉色独具文化底蕴。宋代起就以黑釉茶盏名扬中外,其釉色绀黑纯正,又富有变化,表现出强烈的艺术色彩和丰富的人文内涵,理所应当成为的中华文明的精华与艺术瑰宝的标志性代表之一。

一、建盏的特征与发展

每一种艺术都根植于一定社会时期内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建盏就是宋式文化的最佳印证之一。谈及建盏,一定离不开宋朝,也一定离不开茶。茶与茶器相生相成,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茶器的演变史,在其浩如烟海的历史长卷里,建盏是茶器中最令人瞻仰的雄峰。

建盏起源于晚唐五代时期,到了自由浪漫的宋代,烧制工艺、外观和实用性都成为了黑釉瓷的翘楚。“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黑色的建盏是白色茶沫的最好衬托,一黑一白具有阴阳的象征意义,建盏由此成为了达官百姓点茶斗茶的首选。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点名斗茶须用“盏色青黑、玉毫条达”的建盏,可见其不一般。

建盏体现了宋代普遍追求的简约风格,抛弃了精致的装饰与雕刻,使黑色釉建盏自然造化的形与色展现得入木三分。形、色也是建盏有别于其他茶器的重要特征。建盏造型古朴雄厚,相比唐代以前流行的青白盏小巧壁薄的茶器特征,其器型和厚度的特质有益于在盏内将茶末击打成膏状经多次注水后仍能保持茶汤温度;建盏丰富璀璨的斑纹与色彩使乌黑似漆的釉色不再单一,也增添了斗茶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二者相得益彰。

邹光辉:刍议建盏当代文化创新之路

自蒙元以后,快速更替的朝代使帝王百姓无心于斗茶之趣,饮茶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点茶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到了明朝,点茶终为冲泡茶所取代。建盏随着宠幸它的那一个朝代的消亡而没落了,黑釉建盏的炉火在明代终至熄灭,就这样在历史中悄然隐身。直到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发展、社会富足,传统的饮茶风习重新红火起来,文化的复兴让人们开始重视自己民族的文明以及各种传统习俗,建窑的炉火得以重燃。

二、建盏文化传统与当代的区别

建盏的断层和时代的变迁注定会导致建盏文化的改变。建盏因其艺术性、功能性、稀缺性上的诸多长处有别于其它的茶器而在宋代斗茶文化中大放异彩。古代瓷器的制作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自然性,但历经千年,它所蕴含的价值由世俗化的功能提升至精神层面,如审美陈设、造物心理或成为现代人寻古怀宋的载体等,是其艺术文化表现形式的延伸。

建盏是为茶而生的。建盏的实用性表现在口大足小、胎质厚重、釉质坚密利于斗茶的特点;其自然性已在科技的进步下缩小了不少局限:烧制的不可控因素有所减少,人为干预增加,成品更加稳定。创作者对作品会有更强烈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赋予作品灵魂,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存在。当代建盏的作用不仅仅作为茶器,已然衍生了许多其他功能:建盏上各类有如群星、有如玉珠、有如羽衣的斑纹,具有极高的鉴赏性和装饰性;“器物之相,映像人心;玩物尚雅,可避俗气”,有陶冶情操的功能。

建盏技艺的复兴得始于仿古。20世纪70年代建盏逐步恢复研究与生产的初期品种很单一,处于摸索模仿、缺乏创新的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茶道文化的兴起给建盏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难题。传统老一辈建盏人在制作上大多注重器型上的研究和花色的多样化,比如:改变其圆足造型;或在碗底加一朵莲花,或几条金鱼等,以显现其动感;又或是在釉面写上“福如东海”等吉祥话,有针对性的迎合消费者……但对于产品理念的创新和设计上还是缺少一定的认知度,对传统的继承若只停留在仿古这一单一层面上是无法进步的,提高其文化含量,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

当代建盏文化肩负的责任不仅是传承一门手艺,发展一项事业,更应该是一种追求,在带给人们美的感受的同时传递出作品中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三、建窑建盏文化的当代创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茶器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2009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盏的苗头复燃,建盏文化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如何让这一门古老的艺术重新大放异彩是每一位制盏匠人们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时代所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

建盏工艺经过数千年沧桑演变,精工锤炼,历代匠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已成一支艺术奇葩。古往今来的绝大多数艺术宏构通常都诞生于普通人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中。传统工艺想要焕发生机,必须符合当代人的生活理想、体映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既保留传统自然的技艺,又要有符合时代的清新气息。建盏不应当只有情怀价值,而应在现当代社会结构中促成创造性的文化转换,即要大胆的融入当代的知识、思想、科技以及艺术情调。

建盏的传承既需要历史文化加成,更需要能延续未来的文化价值,建盏的保护与继承应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传承人才思敏捷,他们在继承了老一辈艺术家建盏烧制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尝试丰富建盏的文化内涵。如,用纯金或纯银将打磨修饰后的残片包边,即可转变为一件精美独特的吊坠首饰。再如,将建盏烧制时自然形成的饱满光滑的盏底釉滴小心取下,镶嵌在戒指上、项链上;还有发行建盏收藏纪念邮票等等,建盏文创产品似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为建盏的发展注入了许多生命力,既有传统的高端手工拉坯作品,又有商品化的日常生活品。

笔者生于一个建盏世家,在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下,从小与泥土窑炉为伴,毕业后系统地跟随父亲学习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潜心钻研建盏文化。坚守传统、尊重古法的同时不断思考、创新,结合现代茶艺,制作出新颖、实用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各评比大赛金奖,深受广大客户、收藏爱好者好评。曾走访学习借鉴江西的景德镇,浙江的龙泉,泉州德化的白瓷,学习他们对产品的包装和设计理念,笔者认为如果建盏单单作为一种商品,进行销售局限性是比较大的,群众接受度也不高。建盏作为一种有文化、有内涵的历史产物,何不走进日常生活中呢?所以笔者在自己的品牌上确定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做建盏套装,把建盏与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加上一定的设计理念和包装,相信可以帮助建盏走得更远。

陶瓷工艺作为艺术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的局面下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文化财产和红利,生产提供更多优质的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商品和服务,是当今重要课题。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掘建盏文化的历史资源,既具有经济现实意义,也具有文化战略意义。在未来,笔者也会同无数建盏人一起,在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深化改革,使闽北建窑更上一层楼,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建窑建盏的前世今生[J].公关世界,2019 (20):84-89.

[2].刘水清.建盏:从功能到审美的转变[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32(06):112-114.

[3].李达.建盏鉴赏[J].收藏家,2007(04):43-50.

来源:东方收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建盏资讯

返回顶部

微信号: jianzhan9090 (长按复制)
购买建盏
请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