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掌:祖识先德续传统 掌泥塑像求自在

原标题:王祖掌:祖识先德续传统 掌泥塑像求自在

“杨柳枝头,琉璃瓶里。一滴浑无,千波竞起。步步金莲衬足生,何曾踏著自家底。”在佛教众多信仰之中,观世音菩萨大约是最为民间熟知及信仰的菩萨形象,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是慈悲与智慧的象征,在佛经中他常以菩萨之身四处寻声救苦。在中国的广台湾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而德化瓷土优良,极为适合表现白衣观音,所制观音陶瓷充分展现其超凡脱俗、慈悲为怀的大度气韵,受到海内外佛教信仰人士的喜爱,而德化白瓷也被冠以“世界白瓷之母”的荣誉。

王祖掌:祖识先德续传统  掌泥塑像求自在

在德化白瓷创作史中,最值得称道的人物当属明代何朝宗,其所作的神佛造像既有唐代的风骨,又具明代韵味,形象端庄肃穆、富有人情味。尤其是他所作观音,超凡脱俗、圆润饱满、圆融一切、慈悲祥和,被冠以“何来观音”的美誉,世称“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其观音造像也成为了后世模仿学习的典范。王祖掌便是当代的继承者之一。

王祖掌,1982 年生于德化,自小就浸染于德化白瓷文化之中,仰慕着“何来观音”的经典与风采。在初中毕业后,他考入土木工程学校,但是却因多种原因无法继续升学就读,学习一门手艺便是他当时可选择的最好出路。陶瓷雕塑是他父亲为他选择的出路,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的瓷雕行业最为流行吃香,也因德化瓷雕的技艺精湛、文化深厚、历史悠久。德化县地处福建省中部,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德化陶瓷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瓷雕技艺始于宋代,传承至今从未间断,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

1997 年,王祖掌就读于德化技工学校,学习德化传统陶瓷制作技艺,练泥、拉坯、雕塑、施釉、烧窑等,与泥相伴的两年里为他打下了良好的传统瓷雕塑的基础。毕业后,他辗转于广东、泉州、厦门等地,从事过树脂工艺、陶瓷雕塑,不断强化、深化自我的雕塑技艺及雕刻理念。2011 年,王祖掌回到德化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玄韵陶瓷工作室,原想断开外来业务,专心研究属于自己风格的陶瓷艺术,但却耐不住厦门原公司的多次邀请,继续合作六年,直到近几年才有个人创作的作品产出。

在创作上,王祖掌偏爱传统题材创作,其中以观音题材为最。为了更好地表现传统题材的韵味和提高瓷雕技艺,他多次进修于景德镇陶瓷大学、泉州工艺美术学院等地,哪怕是工作室搬迁,在得知相关培训的消息时,依旧是放下一切报名参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勤奋善良的人总是会得到上天的眷顾。在2018 年间,他的作品先后获得中国陶瓷艺术大展、福建省“闽艺杯”“百花奖”“争艳杯”等金银铜奖项。

《观自在》是王祖掌的代表作之一,一般指观音菩萨,为“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同时“观自在”也代表了一种无所碍的境界,拘束无碍,超脱了一切对立的分化与束缚的状态,回归到无得无失、无生无死的本然状态。在他的作品,观音坐于巨石之上,巨石底部翻滚的线条像是汹涌的浪涛,也似冲天的大火,反映了世间的嘈杂喧闹,而观音微微侧头,手无一物,以一种自然舒展的状态,倾听着人间百态,衣纹、动作、服饰,甚至是面部表情都被简约泛化为流畅圆滑的线条,似乎将融于天地之间,无拘无束、超脱自然。

王祖掌:祖识先德续传统  掌泥塑像求自在

或许是出自对传统宗教题材的喜爱,王祖掌除人物雕塑外,也会时常创作些动物题材的作品,作品中也同样充满着缥缈的仙气。以鹿为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鹿有着健康、富裕、爱情等多种美好寓意,也有着权势与象征的象征意义。而在王祖掌的作品《一路相随》中,更多的是化用佛教故事中的正义、善良、吉祥的化身,白鹿体态流畅,眉眼细长,头顶双角,趴卧于地,左腿前撑,口衔鲜花,回首献礼,极通人性,鬃毛无风自动,似藏身于森林原野中的救人于危难的九色鹿,怀有仁义之心,惩戒恶人。

王祖掌:祖识先德续传统  掌泥塑像求自在

当下可以说是个极为美好包容的时代,各种创意想法迸发,多种艺术形式盛行。德化瓷雕对于王祖掌来说,不再是简单的赖以生存的技能,更多的是融入到生活之中,成为表现情感的载体与工具。观音对于世人来说是就救人于危难的救世主,而对于王祖掌来说,观音是他寄予心灵安宁的港湾,他期待着能创作出富有时代及个人风格的作品,给予观者平静与安宁。

个人简介:

王祖掌,1982 年生,德化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系。现为国家一级/ 高级技师,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师,泉州市高层次人才,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理事,福建省泉州市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德化县青年商会理事,厦门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福建省德化县玄韵陶瓷研究所艺术总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建盏资讯

返回顶部

微信号: jianzhan9090 (长按复制)
购买建盏
请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