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主:从传统制瓷工艺的传承发展看当代建窑建盏的烧制
【摘要】瓷器起源于中国,历经千年而不衰,而当代制瓷工艺随着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新技术为瓷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如今陶瓷已经成为人类日常生活比不可少的器皿,而作为陶瓷艺术而已,通过烧成的方式注入新的生命力,在传承传统的技艺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创作理念、情感,新观念使陶瓷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建窑建盏历经千年的岁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复苏。文化的断层没有泯灭建窑建盏的魅力,它在保留了传统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元素,本文试从传统制瓷工艺的发展,探讨当代建窑建盏的烧制。
【关键词】建窑建盏,陶瓷工艺,传承,发展,创新
瓷器起源于中国,中国陶瓷器通过丝绸之路及海路出口到东南亚及欧洲。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中国受到全球一体化的冲击,西方的文明就和艺术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在发展,为中国陶瓷艺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是在原始原料的基础上,融入了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的时代审美而逐渐变化的。尤其是釉料与烧成技艺的发展,为当代陶瓷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在传承传统的技艺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创作理念、情感。建窑建盏兴盛于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技艺得以复原,建窑建盏的烧成技艺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宋代文化的底蕴。而当代建窑建盏创作者们,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了利用了现场烧成技术的优势,尝试不同的效果,新方法、新工艺层出不穷,让建窑建盏在短短四十载岁月里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作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一员,继承传统发扬创新也是当代建盏烧制技艺传承人们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陶瓷艺术传承者利用天然物质,按照自己的思想,创造一种新的时代载体,它揭开了艺术传承崭新的一页。陶瓷艺术的发展贯穿了陶瓷艺术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到磁山文化红陶,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的陶器虽然制作工艺原始,但各种装饰纹饰却富有艺术创造,形式变化多样。各地人类文明中的彩陶文化的制作工艺、造型和装饰图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些民族的彩陶文化延续至今。进入阶级社会,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红陶、灰陶彩绘陶,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绿釉硬陶都具有时代特色。特别是青瓷釉色典雅秀丽,极具时代特色,隋代白釉瓷器、唐三彩、宋代的五大名窑、元代青花、明代的万历五彩、清代的青花、色彩艳丽的粉彩、万紫千红的古彩、明镜剔透的玲珑瓷、五彩缤纷的颜色釉等等陶瓷艺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先人在陶瓷材料、工艺、烧成等领域的尝试为全人类的陶瓷工艺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明、清两个朝代的陶瓷艺术辉煌成就,傲视世界数百年。在每一个时期的发展中,陶瓷艺术文化在不断地沉淀,文化内在非常丰厚,表现在它博大的陶瓷艺术中。
中国传统传统制瓷工艺的历史发展代表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它的开端即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它的发展不仅对中国,乃至对世界文明史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工艺集聚了人类非凡的创造力和无穷的文明智慧,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数不清的优秀工艺美术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据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由于当时人类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导致新石器时期的陶瓷出现粗糙、古朴、制作不精良的特点,而发展到了末期,从我国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地区一带发展到长江流域的江西、浙江,以及东南沿海一带的广东、广西等地都存在烧制瓷器的痕迹,从商周的原始青瓷,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大青瓷,再到唐代的“ 南青北白” ,直至元青花的烧制成功,传统制瓷工艺也不断发展,日渐精湛。而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可以看成是最早的以科学方式记载各类工艺的专业书籍,被外国学者称为“ 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但受时代条件所限,其所记载的仍然是以人类的观察所得、经验总结为主。到了当代,科学分析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烧成与艺术表现力,也促进了陶瓷艺术审美的发展。当代建窑建盏在这样的环境下,相比宋代,建盏的烧制成功率大大提高,同时在釉色上也突破了单一的黑色的局限,部分古代建盏异毫釉的工艺也已经被掌握,如黑釉金彩、木叶盏、银兔毫、金兔毫等,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肌理,晶体效果更是炫目多彩。
无聊是彩陶还是黑瓷,传统制瓷工艺其实都是最原始的手工制作工艺,从最初的练泥、拉坯到最后的满窑、烧窑,在传统的制瓷工艺中,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在教授工序的过程中,也必须是手把手的教学,因此形成了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组织安排等多种形式的传承方式,传统建窑建盏的技艺传承也是如此。所谓的“ 师徒传承” 就是指拜师学艺,师傅挑选徒弟,徒弟拜师入室的教学方式,这种传承方式最初是师傅手把手的教学示范,但真正制瓷工艺的精髓和技能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制瓷也并非是仅凭原材料、工具俱全了就能成功的。当然,材料与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制瓷人对制瓷工艺技能的掌握程度,而这种技能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师傅传授的多少也是得益于个人的悟性和造化。然而,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虽有它的优势所在,但却因其相对“ 封闭” 的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艺的发展,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建盏文化近800 年的历史断层与此亦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当代建窑建盏技艺的发展也离不开专业院校的支撑,以“ 专业学习+ 师徒传承” 的方式,当代建窑建盏的传承人们在专业院校积累了设计、审美以及现代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又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中体会匠心底蕴,这些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艺人,正是当代建窑建盏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
作为传统工艺美术一员,建窑建盏曾经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中国工艺美术乃至世界工艺美术领域都享有盛誉。它虽经历了近800 的文化断层,但历史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让建窑建盏又重新活跃在我们的身边。但是,现代文化、经济的发展也对传统制瓷工艺产生着冲击,制作技艺从纯手工到半手工的发展也让许多传统的技艺面临“ 后继无人” 的状态。一部分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传统制瓷工艺的保护意识逐渐淡漠,建窑建盏传统烧、制技艺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传统文化兴盛,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载体。在这个文化高速发展的等下,我们应该保护并继承传统工艺,保存人类智慧的结晶。
一项传统工艺美术能够发展是方向和前提,传承与保护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在探索当代建窑建盏的发展道路中,我们必须认清现状,以“ 开发中的保护” 为原则,注重建窑建盏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和主题时代性,积极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促进内外文化交流,才能让建窑建盏这朵黑瓷明珠永葆光彩!
【参考文献】
[1]. 张毅, 魏颖. 浅谈中国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 江苏陶瓷,2019,52(01):10+14.
[2]. 翁丽芬.” 互联网+” 视野下福建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J]. 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04):32-37.
[3]. 蔡洁. 试论闽北建盏路在何方—— 关于研发建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几点思考[J]. 武夷学院学报,2010,029(001):75-78.
吴立主简介:
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陶瓷类高级工艺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福建省南平市市级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品牌文化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自幼对建盏兴趣浓厚,经过多年的学习及研究,对建盏的烧制技艺已经有了独特的见解与认识,坚持艺术源于生活,注重人、自然、社会与艺术的融合,作品在各评比大赛中获得金银铜奖。
来源:东方收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