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书杰:尊古研新——从传统中思考当代建盏的创新
【摘要】宋代是我国茶文化最为兴盛的时期之一,其陶瓷茶具在我国陶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建窑建盏无疑是诸类茶器中具有典型代表的品类之一。笔者从事建窑建盏创作多年,一直尝试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融入时代审美,开拓创新。本文拟从宋代建窑黑瓷茶盏的釉色、器型以及审美意蕴等方面出发,以传统审美为基础,开展独立思考和探索,以图开阔当代建窑黑瓷茶盏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建盏;传统;创新;
建窑建盏与其他陶瓷艺术的最大区别,在于建窑建盏的审美特点包容在它的釉色、器型及审美意蕴之中。宋代时期,汝窑、官窑都以名贵矿石入釉,烧制出秀丽清研的釉色,但建窑建盏却以最朴素的原料,在数代窑工的不懈努力下,烧制出了变幻多姿的釉色,仿佛星空中最闪耀的明珠。
宋代建窑黑瓷茶具的审美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则体现在造型上的清丽挺拔,二则表现建盏突出的实用功能之美,三则体现在含蓄莹润的釉色之美,还有就是自然天成的意蕴之美。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地探究宋代建窑茶盏在当时的时代审美心理影响下,于造型、釉色、装饰各方面所追求的质朴、内秀、简洁、含蓄等文化品位和美学追求。
器型之美
建盏根据造型一般分为束口型、敛口型、撇口型和敞口型四种,其中以束口型和敛口型数量最多。虽然建盏被划分为以上四种,但总的来说,传统建窑建盏在造型上具备一定的统一性。建盏的口沿都为简单的圆形,没有多余的附加装饰。不同类型的建盏只是器型线条的弧度变化略有不同,但整体都呈现出一种“V”字型。这样的造型,整体感觉线条舒展而挺拔,且体态轻巧,显示了宋代人所推崇的含蓄内敛和简洁典雅。从正面看,口部的直线与侧壁的曲线产生对比,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给人以流畅、简约的感觉。
相比唐代,宋代道教思想影响甚远,上到帝王崇尚“以无为治”,下至文人大夫向往“返璞归真”和“道法自然”。这种强调淡泊而质朴的思想也影响了宋代的“造物观”,因此建窑建盏在造型上也摒弃了前朝绚丽、浮华的感觉,追求清丽之感,因此宋代建窑茶盏以清丽的造型为美,几乎没有繁复的装饰,没有人工的刻花、印花等技法,只是用浑然天成的窑变釉来装饰茶盏,这正体现出道家的美学思想,呈现出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
建窑建盏传统器型大口小足,盏的内壁线条倾斜,干净利落,不仅给人一种挺拔向上的美感,同时也方便饮茶,同时大口也有利于在“斗茶”中茶汤汤花的展示。相比大口,小足更显挺拔姿态,同时也减少盏底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以此最大程度地减慢茶汤温度的下降速度,起到保持温度的作用。从器型上看,传统建窑建盏的器型,也考虑了实用性和功能性。以束口盏为例,束口盏口沿下约1厘米处,向内收缩形成一道“浅槽”,即“注水线”。注水线可以起到“止水”的功能,防止斗茶冲汤的过程中茶汤外溢。
釉色之美
“……舜禅天下而传之禹,禹作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韩非子》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亦有尚黑的传统。对黑色的选择,同时也是因为宋代推崇道家,而道家将“玄”作为“道”的色彩。《说文解字注》中“玄”的解释就是“黑而有赤色为玄”。
宋人饮茶都使用茶饼,泡饮时将茶饼碾成的细末,在盏中注水时有阵阵白沫,而建盏的釉面亮黑如漆,在建盏黑瓷的衬托下,与茶汤的白色形成视觉上比较强烈的色彩反差,为茶汤增辉添色,使其更加绚丽灿烂,有令人赏心悦目之感。选择黑釉瓷同时也是用于方便斗茶时观察茶色、检验水痕,这是从适宜斗茶的角度进行选择。黑色是一种最为内敛的颜色,它是吸收了所有的有色光从而呈现出这种在光学上被称为无色光的黑色,更显质朴、沉稳。在斗茶全面盛行的宋代,建盏受到上至皇家、下至平民的钟爱,如果只是单一的黒色釉而没有釉面的花纹变化,就算拥有再好的质地也肯定是不够的,这样建窑也不可能成为我国瓷器史上的耀眼明珠了。睿智的建窑窑工们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实践,利用含氧化金属釉在高温下结晶呈色的原理,通过改变烧窑的内部环境和釉料配方进行反复的实验,从而烧出了千变万化的结晶釉。建窑茶盏在黑釉上烧出细如兔毫的结晶釉成为建窑最富特色的茶具,因此兔毫盏也被称为建盏。还有在光线下呈现如油滴光泽的鹧鸪斑建盏,以及被日本称为国宝的曜变建盏。
自然天成的意蕴美
《道德经》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庄子也认为“天地有大美”。而宋人因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然恬静的生活情趣。平静而不加修饰,浑然而天成也就成了当时宋人对艺术方面的追求,崇尚自然可以说成为了当时审美的最高目标。此时的茶具逐渐抛弃人工的装饰和金属类的材质,回归到崇尚一种质朴无华、内敛自然的情趣之中。因而,此时的建窑黑釉茶盏器型质朴,没有人为的堆饰,只是单纯地在釉面纹理上下工夫,追求自然天成的窑变效果。建窑的窑工们通过细致、纯熟的制瓷技巧以及大量的实践,使单纯的黑色釉与窑变的千变万化形成对比,这些都与宋人崇尚自然的审美标准是息息相通的。并且,建盏拥有东方低调含蓄的情调。在简洁单纯的建盏造型基础上,釉面与装饰形成相互辉映的特殊效果,达到纯净雅致、含蓄而不张扬,有一种外表平和简单而内在意味深长的审美境界,与宋代审美的温厚与含蓄相通。建盏因为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其美学风格近于沉静素雅,犹如小家碧玉般,却有无尽的内涵。
当代建窑建盏的创新之路
在《中国美学史》一书中,李泽厚曾说到过:“中国美学高度重视形式美,重视艺术形式的规范化、程式化,但又总是把形式与情感的表现相联系,强调在高度规范化、程式化的形式中取得髙度的自由,从来不用纯自然的机械物理的规律去解释形式美。”无论从中国传统书画、雕刻还是陶瓷设计等艺术形式来看,注重形式感往往能带给人带来在情感上的共鸣与美,在传统审美基础上打破“过时”的套路,在一定自由度的范围内创作即是“创新”。
笔者认为当代建窑建盏创新,可以从简约造型、注重实用性、着重审美情趣三个方面出发。简约的造型在当代审美中备受推崇,也是设计创作者们对自身创作思想的概括和提炼。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崇俭,俭亦是“简”,陶瓷茶具设计的简约之风以宋代为最,当代陶瓷茶具的设计同样以简约为审美标准之一。简约不是简单,简约的陶瓷茶具设计需要对茶具有深刻的发掘。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的饮茶习惯与时代审美也在变化,当代建盏的器型相比宋代更加趋向于“小型化”,便于茶席摆设或随时携带,在釉色的表现上也更加的丰富,以适应当代人们饮茶欣赏茶汤的需求。最后,当代审美以及茶文化都与宋代不同,作为茶具,当代建窑建盏无论器型、釉色设计都需要充分体现当代人的审美情趣,适合当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易婷. 中国唐宋时期茶盏艺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涂静如. 宋代建盏造型设计及其文化内涵[J]. 设计, 2018, 000(001):72-73.
【3】杨润, 谷中魁, 邱玉蕊. 现代陶瓷茶具设计的审美取向[J]. 福建茶叶, 2016(3):192-193.
翁书杰简介:
福建省建阳人。现任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会理事,福建省品牌文化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被授予“优秀宋盏制作人”称号。代表作有蓝麒麟、曜变蓝麒麟、星辰曜变油滴、玻化鹧鸪斑、彩金鹧鸪斑、满天星、乾坤油滴盏、茶叶末兔毫盏等。
来源:东方收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