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瓷器德化瓷;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传奇
据传刺铜域西,云山,有个瓷雕大师沉迷十载,精心制作了一支奇特的瓷洞萧。此萧吹奏,东边来龙西边来风,南边鱼虾跳跃,北边百鸟来仪。一吹风调雨顺,二次五谷丰登,三吹万民康乐,四吹天下太平,空洞的名声越传远。传到了皇城,被当朝皇上知道了。就下圣旨将瓷洞萧收入宫中,但是德化县城四境,听迷了瓷箫的龙、鱼虾、鸟都不走了,此后,东边多了座龙山,西边有了照山,南边鱼虾残水,北边百鸟飞用。龙山下渐断聚集成一座城,其名日德化。德化的先民们撮土为瓷,以瓷为业,生生不息,遂成瓷都。千百年来,龙得山演绎着一个个有关瓷的传奇。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地近东南沿海,全县面积232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瓷业生产区和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酸陵井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的名富之一德化县地处“国中屋脊”一一云山脉。戴云山主峰1856米,常年云雾缭绕,故称“戴云山”,其高通云,绵延千里,气势磅礴,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二高峰,素有“福建阿里山”之称。境内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溪润纵横,森林密布,云遮雾绕的戴云山,以其草木繁茂丰美,滋润了一方水土。旧志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堪與胜概,莫过斯矣。环德皆山也”。
群峰竞秀,势若飞来,俯瞰长流,曲折奔注。”这里不仅景色秀丽气候温暖潮湿,而且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力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拥有富足的瓷土资源,含量多为高岭土,已发现的瓷土矿点就达110多处,遍及全县各地。其瓷土品质优良,含铁钛等杂质成分少,洁白细腻,为瓷业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历代瓷工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取、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不断精心钻研,创新提高,烧制一批又一批精美的陶瓷品,远销国内外,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和欢迎,赢得了“白瓷声价通江海”的美誉。德化县制瓷历史十分悠久,德化古瓷窑遍布于全县18个乡镇。根据多年来普査,已发现商周时期,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古窑址239处,有的重重叠叠,延续烧制,无以数计,更有因年代久远而无从考究的。德化的瓷业,历代烧制规模之大窑址之多,分布之广,冠于全省,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从人口密集的城关到偏僻的山村,从田间地头到丛山密林,到处可见古瓷密的遗址。至于白莹莹、花艳艳的古瓷片,更是数不胜数,成为青翠翠、绿葱葱的山乡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印纹硬陶的制作,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得中镇丁溪村的云尾山、牛尾赛、四山等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美湖乡尊美村后坪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采集到石斧、石矛和印纹陶片。商周时期,三班镇辽田尖山即开始建窑烧瓷,生产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物主要有壶、罐、杯、盂等盛器,纹饰有方格纹、附加堆纹、云雷纹、水波纹、点纹等,是福建原始瓷器的最早发源地之至唐末五代,中原人口大量南移,其中有一部分的中原先民,几经辗转迁徒到德化开基立业,并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手工业制作技术。这大大促进了德化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德化正式置县。
在德化三班、泗滨村一带,制瓷业就已比较发达,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记载:其开基祖教先公居河南,于唐代到德化县,其第五子文丽公得中明经博士,第七子颜仁郁初举进士。文丽公子化举国子博士及第,井著有德化县第一部《陶业法》《绘梅岭图》,传授陶瓷工艺供后人学习。曾任归德场场长,并有诗篇入选《全唐诗》的颜仁都曾有诗云:“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描绘的就是当时千家万户烧制瓷器用地確春击瓷土的情景。进入宋元以来,德化瓷业已初具规模,德化瓷大量涌入国际市场,畅销国外,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品之一。德化陶瓷成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最主要的历史见证之一。据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书中提到:“刺桐(泉州)港附近的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其生产规模可想而知。
宋元时期德化瓷产品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对何朝宗的瓷雕艺术赞叹不绝“见过明何朝宗雕塑观音的人无不为之惊呼,以陶瓷之脆性表现衣褶之柔软;以陶瓷之生冷,表现肌肤之温润;德化白瓷堪称一绝,前后无人能与之比肩。”进入清代以后,青花瓷器代替白釉瓷器成为德化窑生产的主流,窑址遍布全县各地。清代是德化青花瓷生产的全盛期,据文物普査,全县除美湖、盖德两个乡镇尚未发现清代址外其他乡镇都有清代窑址,全县青花富址有177处,为历代以来密址数的最高峰。德化青花瓷大量销往全国各地与东南亚以及非洲各国,清嘉庆德化诗人郑兼才《工》诗描绘了当时外销瓷的盛况:“骈肩集市门,堆积群峰起。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徒。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器当中是出类拔萃的,而且往往是无可比拟的”。不断落壮成长成参天大树,这从全县拥有239处之多化富为民密,与“举全国之力”所办的官富截然的古富址即可见不一。
尽管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独一无二的瓷质,有总而言之,德化密瓷的造型美观,具有浓都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瑰丽的装饰和精甚着独步天下的型艺术,有着琳琅满目的艺术品种,但过去不为士大夫所重视文献记载极为简略。它主要是技艺,是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在中国根据市场需要而生产,为百姓需要而生产,为外销需要内瓷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德化的瓷艺术而生产。虽不为官府所重视,却也免受官府的干扰,少不仅影响了瓷界,诸如江西景德镇、广东石湾、福建官密那种中规中矩的呆板,多了天马行空的灵性;少了官密那种繁琐拘谨的羁华,多了质朴浪漫的情趣;少的瓷难艺术,还影响了其他的生产门类,无了官窑那种依样画葫芦的束缚,多了酒脱爽朗的独创性。
德化瓷的瓷工艺人们就是在“举全国之力”生产官窑瓷得夹缝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对是民间艺术,包括江浙竹、木、漆工、寿山的夹缝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对艺术的度诚和追求,小心翼翼的呵护着民间艺术的种子,然而,颇为耐人寻味的是,那些占尽天下资源的官窑,大多如鲜花一现般地消于一体,而被视若草芥的民密却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深地扎根于群众之中,深深地扎根在民间艺术的大地上,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来源:中华陶瓷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