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是如何成为名震古今的“天下三宝”之一

原标题:建盏是如何成为名震古今的“天下三宝”之一

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建盏也叫天目瓷,黑瓷作为代表。

/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因产地为宋建宁府瓯宁县,又因瓯宁县为建安附属县,故此称为建盏。

伟大的艺术品不必追随潮流,他本身就能引领潮流。

——乔布斯《乔布斯传》

建盏是如何成为名震古今的“天下三宝”之一

▲南宋 建窑黑釉盏 大英博物馆藏

在茶文化方面,宋代的饮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斗茶习俗从闽北民间兴起,并向全国传播。斗茶又称“茗战”、“点试”,即以战斗的姿态决出胜负。

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的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它蕴藏与反映着我国茶文化中最积极与最有生命力的一面,即饮茶并不是避世消闲,而是为了和乐与奋进。

建盏是如何成为名震古今的“天下三宝”之一

▲南宋 建窑黑釉盏 大英博物馆藏

建盏是如何成为名震古今的“天下三宝”之一

▲南宋刘松年《斗茶图》局部

作为量身定做的功能之器,黑釉建盏与浅色茶汤、茶沫互相衬托,又因壁厚具有保温之效。而建盏上大下小的“V”字形设计,为风靡于宋代的斗茶提供了最为理想的结构空间。

集美观与实用于一体,完美适应斗茶活动所需,故而能够迅速在各种茶具中脱颖而出,成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茶具之一,甚至连北方的定窑也曾受其影响烧制过一系列黑釉瓷器。

唯有建盏

将胎土,器型,釉色都做到了与茶最紧密的对接。

北宋蔡襄《茶录》中写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这里说到了釉色-绀黑,”黑“适合表现茶汤,与白沫形成反差,便于”斗茶“时的观察评判。文中还写道“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这里说的是胎土。建盏坯厚但不致密,胎中有很多细孔,保温效果特别好。

器型上,用来斗茶的建盏都是束口盏,口沿下方1厘米左右向内凹,器型上就这么一点看似简单的小变化,却解决了斗、饮上的两个重要功能。第一,在向盏内注入沸水的时候,这条束口能有效防止沸水翻出盏外,有回水的功能。第二,在饮茶时,外壁这道内凹正好和下唇吻合,用当今工业造型设计的语言描述就是”符合人机工学“。古代窑工,往往会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根本的问题。这是用时间击打出来的智慧,无法超越。

建盏是如何成为名震古今的“天下三宝”之一

▲北宋 定窑黑釉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蔡襄将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进行总结推广,撰写了一部茶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茶录》,其中“茶盏”条云:“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充分肯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秀地位。

《茶录》的问世,对斗茶之风在朝野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建盏中的精品成了权贵、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诗坛巨匠、文士抒发情怀不断讴歌的宠儿。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烧造规模不断扩大,光龙窑就多达10余条,并很有可能生产底足内刻印“供御”、“进琖”款的建盏进贡朝廷。

建盏是如何成为名震古今的“天下三宝”之一

▲“供御”款建盏残片

唯有建盏

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推崇备至。

皇帝亲自为建盏著作。到了北宋晚期,精通茶艺的徽宗皇帝赵佶亲自撰写《大观茶论》,将斗茶推向顶峰。书中也详细描述了建盏的功用,说: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宋徽宗列出了选盏标准,以及盏的大小、深浅影响品茶的细节,所言“玉毫条达者”即兔毫盏。

赵佶还把建盏作为御前隆重赐茶的茶盏,

“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

这时记载的无锡惠山泉,建窑异毫盏和太平嘉瑞茶(建瓯北苑贡茶)便是名震古今的“天下三宝”。

不仅如此,徽宗还用建盏表演分茶之事,茶宴群臣。在那个年代,皇帝就是超级巨星,全国人民都是他的粉丝。尤其还是一个这么文艺的皇帝。他喜欢什么,全国就风靡什么。在宋代,全国风靡用建盏斗茶、吃茶也是事实,几乎所有的宋代名流都留下过赞美建盏的诗词。蔡襄、苏东坡、米芾、范仲淹、苏辙、黄庭坚、欧阳修都写过。

建盏是如何成为名震古今的“天下三宝”之一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

建盏是如何成为名震古今的“天下三宝”之一

▲《文会图》局部

来源:爱尚建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建盏资讯

返回顶部

微信号: jianzhan9090 (长按复制)
购买建盏
请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