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 | 一抹中国色

原标题:白瓷 | 一抹中国色

在历史上,有一种瓷器,在国内反响平平,在海外却被争相尊崇收藏。

说出来你可能还不信,它就是:

德化白瓷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其实最早,是马可波罗将德化白瓷带到了欧洲,加之他的拼命宣传,意大利等学者就将德化白瓷称为“马可波罗瓷”。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传到法国后,号称要浪漫可以不吃饭的当地人瞬间被惊到了。

天哪!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超凡脱俗的瓷器!

它们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BLANC DECHINE。

法语看不懂?那嘟嘟君给你翻译一下:中国白。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把“中国”赋予白瓷之上,足见西方人对白瓷的重视。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13世纪的威尼斯 当年很大一部分德化白瓷

是通过威尼斯水路运到欧洲的

造是造不出来了,那就只能买买买!

他们到底买了多少呢?

具体的海外订单自然是查不到了,但有物证啊。

比如1998年东南亚出水的黑石号唐代沉船,

60000件文物中就有3000多件白瓷。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黑石号”沉船中的邢窑瓷器

因此,现如今,海外许多大型博物馆和著名藏家手里都有大量的“中国白”。比如,大英博物馆从1753年建馆起就开始收藏德化白瓷,至今藏品已达2000件之多。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德化窑白釉军持 南宋(公元1127-1279年)大英博物馆藏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大英博物馆藏馆藏白瓷

据说,马克思也曾被德化白瓷深深吸引。

现如今的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里,

不仅保留着卡尔•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座位,

还陈列着几尊马克思曾研究过的德化白瓷佛像。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马克思当年在大英博物馆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大英博物馆 阅览室中珍藏的马克思曾研究过的白瓷佛像

国人为什么不重视白瓷?

正如一开始提到的那样,在国外收到追捧的白瓷,

在国内却一直以来反响平平。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唐代白瓷

让我们从一千多年前开始追溯起。

东汉时期,原始青瓷问世;

南北朝后期,白瓷姗姗来迟。

它的出现,比青瓷整整晚了400年。

为什么会晚这么多年呢?

白瓷比青瓷晚出,烧制难度更大呀!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明·白釉暗花绿彩云龙纹铙式茶钟

尽管白瓷诞生于南北朝后期,

但这一时期南北分裂、连年征伐,

连国土都没实现统一,更不要说瓷器的发展了。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唐·邢窑白釉玉璧足茶碗

真正使白瓷茶具名扬天下的,是唐代。

著名的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称赞大邑窑白瓷: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在诗里,杜甫认为白瓷“轻且坚”、“胜霜雪”,

可见当时白瓷制造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当看到实物的时候,只能说,杜甫,你骗人!)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宋·大邑窑开片纹茶盏

虽然那时的白瓷真的不算白,

但在唐代人眼里,

已经算得上冰清玉洁、类银类雪了。

既然有了这么好的开头,

为何后世对白瓷一直都不重视呢?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唐·邢窑白瓷碗

因为出现了一位重量级唱衰白瓷的茶圣

和一位可以左右瓷之色品味走向的艺术帝。

对于邢窑白瓷茶具来说,陆羽这个人,

绝对是噩梦一样的存在。

仅仅由于他《茶经》里的一句“邢不如越”,

导致之后人们在选择茶具时都追捧越窑,

把邢窑白瓷打入“第二流”。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唐·邢窑白釉玉璧底唇口茶盏

其实陆羽对邢白瓷茶具的评价并不低,

只是他出于个人偏好(或其他什么原因),

更推崇青瓷茶具罢了。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唐·越窑青瓷碗

唐代之后,以生产白瓷闻名于世的邢窑,

由于战乱而没落了。

邢窑虽逝,但白瓷工艺却薪火未绝。

很快,同样以烧制白瓷为特色的定窑迅速崛起,

并取代了邢窑的地位,杀进“宋代五大窑”的名单。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定窑白釉凤首壶 晚唐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北宋 定窑牙白划花莲小茶盏

虽然白瓷的江湖地位得到了保证,

但真正的社会地位却很堪忧。

因为他↓

白瓷 | 一抹中国色

宋徽宗赵

宋徽宗认为,白瓷太刺眼,

有锋芒外露之嫌,

且其单一的色调难以抵达丰厚多变的高度,

转而追求青瓷本真的釉色之美。

于是,白瓷被他“打入冷宫”,

此后也一直不太受到重视。

来源:第一收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建盏资讯

返回顶部

微信号: jianzhan9090 (长按复制)
购买建盏
请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