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赞芳:器为茶所用 ——浅论建盏器型与饮茶方式

原标题:杨赞芳:器为茶所用 ——浅论建盏器型与饮茶方式

杨赞芳:器为茶所用 ——浅论建盏器型与饮茶方式

杨赞芳

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陶瓷工艺美术师,南平市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名艺人,南平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高级茶艺师、高级评茶员,仿宋点茶文化技艺传播者之一。

【摘要】千年茶文化,伴随着不同茶器的演变与发展而发展。诞生于闽北建窑的建盏,因为茶而兴,亦因茶而落。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只现代建盏“仿宋兔毫盏”的诞生,点燃了建窑新的窑火,如何让建窑窑火在新时期能够更加长久地燃烧下去,成为当下每一个建盏匠人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适应当下多元的饮茶方式,设计、创新适用于不同饮茶需求的建盏产品,是让建窑能够在当下与其他陶瓷品类在茶器领域一争高下的重点。

【关键词】茶文化,器型,点茶,功夫茶

饮茶文化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经千年,在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茶具也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着不断的改变。都说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作为冲泡、盛载茶水的器具,茶具是人们在饮茶时必不可少的媒介。 茶圣陆羽曾经评述:“器具精洁,茶愈为之生色。”说明茶具对于茶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适宜的茶具对茶有增色、添香的“功效”。

自茶叶出现之后,其使用范围及功能应用也逐渐成熟。从最初的药用逐渐转化为饮用,并从贵族使用逐渐转化为社会大众生活需求。而随着饮茶文化的发展,如今茶器也逐渐成为了茶文化传承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国茶文化发展有一定了解的人不难发现,伴随着中国文明千年发展的饮茶文化,在不同时期有着自己不同的饮茶习惯与冲泡方式,而茶器具的造型也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着不断的改变。 当我们的祖先们将茶作为一种重要的饮品后,各个时代的人们就围绕“饮茶”这一活动形式,形成了样式、风格以及内涵各不相同的茶杯、茶器。

杨赞芳:器为茶所用 ——浅论建盏器型与饮茶方式

闽北建窑建盏,曾经名列宋代十大窑口,凭借的就是与“茶”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窑建盏的兴盛得益于当时独特的“点茶”这一饮茶方式。但是,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建盏原本的器型不能适应新的泡饮方式,这也是造成建盏没落的原因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盏烧制技艺复原,让沉寂了八百年的建盏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建盏黑瓷魅力也成为了当代建盏烧制手艺人的责任。

茶器的生命力在使用中得以体现,当下茶文化的兴盛,发展出来多种多样的饮茶方式,亦有人开始复兴传统“点茶”,同时功夫茶、碗泡法等各式饮茶冲泡手法层出不穷,让“茶”在这个新时代焕发出多姿多彩的生命力。要设计、制作出适用于当下各类饮茶方式的器型,就要求我们对茶文化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让我们在烧制中不断推陈出新,让茶器真正走入茶席中,建盏的魅力才能得到更多的人了解与喜爱。

杨赞芳:器为茶所用 ——浅论建盏器型与饮茶方式

从茶文化中,发现茶器的审美魅力

最初,茶器茶具是包括了制茶、饮茶过程中使用的所有工具,到了唐宋以后开始主指饮茶相关的器具。茶具的发展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最初饮茶器具,是和其他食品一起共用的,而进入阶级社会出现了贵族阶级以后,这才产生了专门用于贮茶、煮茶和饮茶的器具;直到了唐代,茶道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逐渐对茶具有了更高的要求。

杨赞芳:器为茶所用 ——浅论建盏器型与饮茶方式

茶器具的发展,浓缩了茶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历程。所以,从茶器具中,我们能够品读的,不仅是一种器皿审美,同时也是“茶”所包含的人文与审美的演变。因此,茶器具的造型设计需要从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气息入手,通过理性客观地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从而实现对建盏茶器制作的全面认知。客观地看,茶器具的发展历程能够从侧面诠释茶的价值,这也集中反映了茶元素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发展成为我们更好应用茶文化的关键所在。 正是茶文化内涵的多重形象和人文色彩,从而使得我们具体开展的活动,都可以将茶文化元素的价值优势充分融入,进行系统化的诠释和表达。当然,对于茶器具来说,无论是哪一种具体的造型,其无一例外诠释和展现的都是成熟的文化观。

杨赞芳:器为茶所用 ——浅论建盏器型与饮茶方式

不同饮茶方式,适用不同的建盏器型

概括来说,作为茶器具的一个品种,建盏的使用亦是为了辅助完成人们泡茶、饮茶的过程,让人们在茶的品饮中有更好的体验。当代茶文化传播与发展产生了对专业茶器具的需求,专业茶器具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们对于茶文化的进一步了解,进而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茶文化与茶器具的造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盏亦是如此。

杨赞芳:器为茶所用 ——浅论建盏器型与饮茶方式

纵观当下的饮茶风俗,饮茶方式百花齐放。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得益于先进的烧制设备与成熟的釉色成型理论研究,建窑建盏艺人们在继承传统胎土、釉料配方与烧制工艺的基础上,对器型与釉色都做出了大胆的突破,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满足不同饮茶方式以及体验的需求的器型与斑纹、釉色。当下,建盏在点茶、功夫茶以及碗泡法等饮茶方式中都有着很广泛的应用。

茶法

唐宋时期的饮茶方式,与现今人们茶叶冲泡饮用的方式截然不同。唐代将茶直接投入釜中煮熟而食,而宋代则流行“点茶”,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缩影,也对当时海外各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茶文化的兴盛也让许多人开始复原宋代点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点茶中,最重要的器具就是产于建窑的建盏,建窑建盏诸类器型中,束口盏就是为点茶而生。

杨赞芳:器为茶所用 ——浅论建盏器型与饮茶方式

点茶法,点茶前先将饼茶碾碎成粉,而后将茶粉置于茶碗中,以沸水调和,并使用一种称为茶筅(xian)的细竹制工具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使之茶末与水交融,呈现出细腻、丰厚的白色泡沫。“茶色白、宜黑盏”的说法正是由此而来。为了防止点茶过程中茶汤外溢,在茶盏的近口沿出增加一圈内陷浅槽,这就是建盏独有的器型“标志”——注水线。“注水线”能够有效地阻止滚烫的茶水溢出杯中,起到“回水”的作用。而从侧面观察,“注水线”犹如一道束束箍的形象,这即是“束口”一词的缘由。同时,建盏含铁量丰富、厚重的胎体能够长时间保温,保证了白色的茶沫经久不散,为点茶增添了更多的审美乐趣。

功夫茶

狭义的“功夫茶”发展于广东潮汕、闽南一带,冲泡过程十分讲究,适用于传统乌龙茶的冲泡。当代的茶人们在此基础上,发展适应于更多茶类、简化冲泡过程的现代茶艺,也是我们所说的“广义”上的功夫茶。如今,功夫茶艺已经不在局限于福建、广东等区域,也适用于乌龙茶以外的各类茶叶,发展成了如今常见的将茶器分为泡茶器、分茶器、饮茶器,一器冲泡分汤而饮的独特方式。这种便于冲泡、分享,提升茶汤的香气、观感、口感的饮茶方式已经越来越流行。

杨赞芳:器为茶所用 ——浅论建盏器型与饮茶方式

传统的“功夫茶”泡饮中,一大乐趣就是闻香、观色,茶汤优雅的香气与清澈透亮的汤色能在饮用中带给人们愉悦的享受。然而,传统建盏中青黑的釉色不便于欣赏茶汤,厚重的胎体也不利于茶香的挥发,适用于这种饮茶方式建盏必须在器型与釉色上有所变化。

不同于“点茶”法所要求的“青黑”釉色,茶末釉、灰背等“杂色釉”在凸显汤色上却能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得益于烧制设备的不断更新,釉面发色技法研究,建盏艺人们创新性地复原了“彩金”油滴斑纹的烧制,晶莹的釉面结晶在光线下与茶汤相互映衬,也让茶色更为迷人。

杨赞芳:器为茶所用 ——浅论建盏器型与饮茶方式

杨赞芳:器为茶所用 ——浅论建盏器型与饮茶方式

解决了“观汤色”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器型的变化解决建盏“聚香”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从降低茶盏胎体的厚度与器型上提高聚拢性两方面出发。在发掘或传承下来的建窑建盏中,我们也能发现“薄胎”器型的身影,这些大多数南宋之前的器型。南宋时期,对传统胎体进行加厚,是为了增强建盏保温的特性与稳定性,同时也降低了拉坯、修坯的难度。但建盏并非只能做厚胎,更薄的胎形有利于茶香的散发。当代新的饮茶冲泡方式,也不需要太大的茶杯,并且制作更为聚拢的器型,在降低了制作薄胎的难度的同时也对茶香的聚拢有一定提升。与此同时,建盏良好的保温特性,也让茶香能够更持久地散发。

【参考文献】

【1】安静斌. 茶杯器具造型设计研究[J]. 福建茶叶, 2018(6): 140-140.

【2】黄旭曦. 由饮茶习俗看茶具的演变[J]. 文艺生活旬刊, 2011(12):147-148.

【3】云飞扬. 有钱有闲的文化雅玩古代民间的斗茶风俗[J]. 城市地理, 2014(6).

【4】阮浩耕. 茶筅与古代饮茶艺术[J]. 杭州(生活品质版), 2008(9):50-50.

【5】查俊峰, 尹寒. 茶文化与茶具[M]. 2003.

杨赞芳:器为茶所用 ——浅论建盏器型与饮茶方式

杨赞芳:器为茶所用 ——浅论建盏器型与饮茶方式

来源:东方收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建盏资讯

返回顶部

微信号: jianzhan9090 (长按复制)
购买建盏
请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