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为坦丨千回百转道经典 千滋百味诉瓷语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1200多年前李白笔下贵妃游园、人比花娇的意境,在当代瓷雕艺术中跨时空呈现。面容姣好、体态婀娜、衣带翩翩、裙裾飘飘,宛若仙人之态;一手持牡丹置于身侧,脑袋微微侧倾,另一只手举在胸前,像是要微微捂住被牡丹惊艳的小口,也像是要扶住无力支撑住的发髻,一派雍容娴雅的《贵妃神韵》便在陈为坦的手下被创造出来。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绘了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享有“孤篇盖全唐”盛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陈为坦以诗为题创作了《春江花月夜》作品,五名唐朝仕女或坐或立,双目微阖,面部安宁,纤纤素手,有抚琴吹笙,有持箫弄笛,还有踏曲舞动,一派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作品中的仕女虽与杨贵妃处于同一朝代,但是却采用了不同的创作手法,贵妃身姿曼妙婀娜、精雕细琢,仕女体态丰腴端正、简约概括,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享受。
陈为坦,1983年生于泉州德化。当时德化民间艺术丰富,到处洋溢着陶瓷雕塑、篆刻、彩画的社会风气,在德化相对开放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的影响下,涌现出一大批民间艺术大师,从小就对雕塑、篆刻、绘画等艺术充满兴趣的陈为坦在家庭的支持帮助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拜入百年老字号“蕴玉瓷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门下,就此开启了艺术生涯。由于没有系统的教育理念和规范的教育体系,陈为坦为弥补创作时理论知识的不足,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泉州市工艺美术学院陶瓷雕塑艺术设计系进修研学。
在瓷雕创作中,陈为坦注重构图布局设计,尽可能在每一次创作中都加入不同的内容与手法,力求打造传统与现实兼备的陶瓷作品。擅长运用丰富的陶瓷材质和多样的装饰手法来创作陶瓷艺术作品,捏塑、雕塑、镶嵌等多种手法信手拈来,观音、弥勒、罗汉等传统人物创作得心应手。其中仕女题材可以说是他最为人津道的题材,玉白如脂的皮肤、齐整端庄的发髻、秀美含蓄的五官、自然柔韧的姿态,表现方法新颖别致、生动传神、大气典雅、内涵丰富,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魅力。
除传统的仕女题材创作外,历史经典文学、戏剧、曲目等也是陈为坦人物题材创作思路的偏爱。《西厢记》是元代的杂剧经典,现传明、清刻本不下百种,为古典剧作之冠,歌颂了自由追求爱情的大胆与无畏,然而充满反叛精神的人物却在陈为坦的作品中却充满了娇羞与柔媚。张生端坐于庭院之间,宽袍大袖、头戴玉冠、手持经史子集,摇头晃耳、低声喃喃,沉迷于书中;崔莺莺慢慢踱步立于张生的后侧,左手轻抬至右肩之上,右手紧抓左手袖袍,曲身倾首向心上人望去,似乎在偷偷了解爱人的生活,而不忍打扰;与这一边才子佳人岁月静好的画面不同,立于作品的另一侧的红娘,像是隐于树丛之间,一手前伸拨开树枝,脸上充满着生动活泼的神情,躬身转头偷窥,似为自己的推波助澜而窃喜。
“当代工艺美术的传承创新一直都是我们年轻一代的责任。”陈为坦也践行着坚持着,跨材料、跨艺术门类的结合都是新鲜的尝试和体验。他将瓷雕与水墨画的形式相结合创作了《盛世中华》,以立体人物与水墨画卷作平面呈现,盛开的国花牡丹、澎湃的波涛就像中华文明悠远的历史长卷。唐代服饰着装的女性双手合揖抱于胸前,面容神情端庄傲然,充满了睥睨一切的气势,像是在历史长河中注视着时代变迁的漠然平静。画卷中作设色水墨,高山、流水、亭台、一人抚琴,描绘了遥远的桃源仙境与平朴的田园牧歌相融合的世界,画面着色清丽,以“意足不求颜色似,能似而不似”,张扬着鲜明的自我风格。
传统与创新是艺术创作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但归根结底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表达。“中华传统文化是艺术创作的根与魂”,这是陈为坦一直秉承的创作理念,当代艺术界宣扬主张的“创新”,应该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对于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的创新,其中的文化内核是作为中国人抛不下的精神与文化。
陈为坦简介:
1983年生,泉州德化人,师从百年老字号“蕴玉瓷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现为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福建省陶瓷技术能手,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闽派雕刻艺术大师,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德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陶瓷工业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艺术大师,中国当代杰出青年艺术家,润金陶瓷艺术研究所艺术总监。
来源:东方收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