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福建地方窑口许多为外销瓷产地
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中国古代瓷窑在元代以前基本是南、北方较为均衡,窑址遍及全国,名窑星罗棋布。其中宋代著名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窑最令世人注目。福建省则有将口窑、浦城窑、福州窑、同安窑、南安窑、松溪窑、、邵武窑、 连江窑、蒲田窑、建阳窑(华家山窑)、安溪窑、南平窑、建瓯窑、泉州窑、建窑、永春窑 、光泽窑、罗源窑、松溪窑、漳浦窑、遇林亭窑、宁德窑、夏门窑、福清窑、 泰宁窑、宁化窑、德化窑、闽侯窑、建宁窑、仙游窑、闽清窑、崇安窑、磁灶窑、漳平窑、将口窑、平和窑、白马前窑、漳窑等。
建窑。以在瓷釉上的纹理表现是道家思想在瓷器上的一种反应。北宋徽宗曾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能够得到皇帝的评价,可见建窑瓷在当时受到皇室的重视程度。“冰雪为容玉作胎”是当时文人雅士做人的理想追求,采用和田页岩白玉掏膛作胎,制作出建窑风格的精品瓷器,是瓷器家族里的一个新品种——玉胎瓷。玉胎水盂的烧制成功,把建窑地方性乡土风味一下子提升为宫廷高贵迷人的韵味,在细如毫发的玉毫丝中夹杂无数金黄斑点,说明釉的配方与火的精妙,烧出了建窑风格最美的韵味,成为中国古陶瓷中的精品之作。
德化窑。德化窑位于今福建德化,故名。作为著名的汉族瓷窑,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德化瓷器是汉族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其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同安窑,唐代瓷窑。在福建同安县。同安窑青瓷窑址是1956年在福建省同安县(现属厦门市同安区)的汀溪水库首次发现的,窑址包括许坑窑、新民窑等等。同安窑青瓷传到日本后,受到日本茶汤之祖珠光文琳的青睐,故日本学者把同安青瓷誉称为“珠光青瓷”。
莆田窑,位于福建莆田境内,宋、元时期外销瓷产地之一的窑。窑址范围较大,遗物丰富。烧造的器物主要有:乳钉三足炉、瓶、盖罐、灯盏、碗、盘、碟等。该窑产品特征是:器物以青釉为主,还有青白釉。该窑装饰器物种类丰富,有光素与划花、印花、贴花,印花装饰的折沿盘中心印阴纹折枝花,花纹外一周刮釉支烧。青釉盘、碗装饰划花间篦点纹,一部分是外刻复线纹的珠光青瓷。贴花装饰在缠枝莲纹瓶上。莲辨或刻、或划、或浮雕。
仙游窑,在今福建仙游,故名。窑址于1953年发现,遗留有青瓷、青白瓷及黑瓷标本,属宋代瓷窑。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兴化府志》之卷十二:“近仙游县万善里潭边有青瓷窑,烧造器皿颇佳;……北洋澄林有瓷窑烧粗碗碟;南洋獭溪有瓷窑烧酒缸花盆等器;景德里又有瓦窑专烧砖瓦,阖郡资以为用”。据此可知仙游窑烧瓷历史较长,明代中期窑场已有多处,分别烧制细瓷、粗瓷以至砖瓦等,但明代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泉州窑,泉州窑在今福建泉州,故名。窑址有两处,一在碗窑乡,一在磁灶。碗窑乡窑址面积较大,遗存丰富,产品以青白瓷为主,也烧青釉器。烧造时代为宋代。磁灶窑窑址包括许山、官仔山等九处,烧造青釉,黑釉器,装饰繁杂,持续时间较长,南宋至元代是其兴旺时期。泉州窑产品颇具地方特色,如青釉壶,胎薄形小,与江南青瓷壶造型不同。在出土标本中,还有少量不带印纹装饰的瓶、罐、盒等器物的素烧坯,其正品要在上绿釉之后二次烧成。泉州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对外港口,泉州窑的兴旺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
来源:古玩知音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