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宝丨泉州晋江:磁灶窑龙瓮
本次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晋江磁灶窑系的特色产品——龙瓮,因在瓮肩或腹部堆贴蟠龙而得名,宋代开始烧制,并外销至东南亚各国。传入东南亚后,龙瓮身价倍增,在爪哇、渤尼(今文莱)及菲律宾的猎头部落被当成神秘的圣物和财富的象征,得到珍藏且世代相传。它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神秘呢,接下来将带您走入龙瓮漂洋过海的故事,揭开龙瓮的神秘面纱。
龙瓮本来的用途是盛水或装食物及其他的东西,传入东南亚之后,对当地土著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地理、历史和民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东南亚相对闭塞的土著部落里,一直保留着原始宗教,比如鬼魂观念的祖骨崇拜和鬼神崇拜,在龙瓮输入原始部落后,就跟这些原始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宗教迷信活动。自古以来,菲律宾南部和北加里曼丹的一些居民就用龙瓮进行瓮棺葬,或称“洗骨葬”。明代张燮《东西洋考》的“文郎马神”条在描述北加里曼丹的瓮棺葬时写道:“及通中国,乃渐用瓷器,又好市华人瓷瓮画龙其外(者),人死,贮瓮中以葬”。根据相关学者分析,洗骨葬是东南亚古代文化特质之一,也是原始的葬式,这一丧葬文化的分布不仅仅在东南亚,而是环及太平洋南岸。
在菲律宾和北加里曼丹的一些土著居民中还存在“瓮崇拜”的习俗,尤其对龙瓮推崇备至,在加里曼丹龙瓮大多跟圣物崇拜结合在一起。《中国殖民史》中记载:“婆罗洲之劳仔人(Dayaks)嘉颜人(Kayans)所藏之瓦瓮,或来自中国,上雕龙形,视为传家之宝。土人谓瓦瓮有神呵护,对之极恭敬。”可见当地土著居民赋予了这种龙瓮一种神秘的使命和生命形态。菲律宾的一些地方,还流传了一些关于此类龙瓮的奇闻轶事,他们每年还要举行圣瓮节,Owen Rutter在《北婆罗洲土著之民俗研究》一文中介绍说:“他们在圣瓮节崇拜圣瓮的情形颇为热闹,圣瓮节在当地被称为‘丽加侯’(Menga-hou),所举行的意思为‘摩伯’(Mobog),目的是驱逐村中全年里的邪魔。”
龙瓮除了上述这些跟宗教信仰活动有关的用途外,在土著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龙瓮是一种高贵的贮藏容器,可以用来收藏珍贵的衣物和金银财宝。同时,龙瓮还被作为酿酒、贮酒或宴饮的容器,以备庆典之需。龙瓮的种种用途,对于东南亚土著居民来说,都是意义非凡。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其精神领域内产生深远的影响。清乾隆版《晋江县志》记载:“瓷器出磁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其中“过洋”就是到南洋,即东南亚各国。自宋以来,磁灶窑大量生产的龙瓮从泉州港出发销往东南亚国家及地区;明初实行“海禁”,磁灶窑产品外销走向衰落,晋江人便“下南洋”谋生,磁灶吴姓陶瓷工匠把制作龙瓮的技术带到菲律宾,成为当地著名的一种工艺,他们生产的龙瓮称为“文奈”,也叫“中国瓮”,在生活中广泛使用,被视为圣物。直到明隆庆重开东西洋,包括龙瓮在内的磁灶窑产品又走向外销,晚明南澳一号沉船出水大量的磁灶窑龙瓮就是明证。
磁灶窑的外销产品龙瓮和制作技术通过海外贸易和晋江人下南洋传播,充分反映了古代泉州与东南亚地区贸易往来和文化、技术的交流融合。
来源:晋江市委宣传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