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技术】六种神奇的陶瓷施釉工艺,了解一下!
釉,陶瓷美丽的外衣,
有的单纯如一、
有的五彩缤纷。
它作为陶瓷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
由于其吸水性小、化学性质稳定,
釉面硬度大,
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
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
以及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
也正因为釉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
从古至今,
施釉工艺都是制瓷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陶瓷釉的种类很多,
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
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
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
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结晶釉、玻璃釉、开片釉、窑变釉等;
而施釉方法也有多种,
如浸釉、浇釉、喷釉、荡釉、刷釉等。
浸 釉
浸釉,具有省时和易操作的好处,
有器物通体没入釉缸中上釉和器物外釉施釉两种。
通体浸釉一般适合于对小件器物施釉,
这些小件器物比较便于把握和控制,
因此一次浸釉即可。
而大件作品就不同了,
需要说明的是,
大型器物的上釉程序是先施里釉再施外釉。
因为釉层一但吸附器物会很快干燥成粉末状,
不能再触摸,
否则破坏了釉层,烧成后会产生脱釉现象。
上外釉前需要确定里釉基本干燥,
这样器物才会重新具有吸水性,
充分吸收釉浆。
当里釉干燥后,
工匠双手把稳器物合适部位,
先将器物底部在清水盆中过水,
目的是减少底部过多吸釉,
然后用力将器物整个按压浸入釉缸,
按压浸釉过程中注意保持釉浆面与器物口部水平,
不要使釉浆满过器物口沿,
流入器物里面造成上釉不均。
浸釉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浸釉时间根据器物大小和厚薄确定,
一般需要持续10到20秒的时间甚至更多,
当浸釉完成将器物端出后尽量转动一下让吸釉均匀,
这样就完成浸釉程序。
工人正在为瓷胚上釉
荡 釉
荡釉是指对器物内部(称“里釉”)施釉的一种方法,
通常用于罐、瓶、瓮等深腹小口造型的器物,
(碗、盘、碟等敞口较大的器物一次浸釉即可)。
方法是用勺子等将釉浆注入器物里,
装大概器物内空间的一半左右即可,
之后端起器物匀速摇晃,
使器物里面釉浆挂匀器壁,
如果器物过大需要两个人合作完成,
且两个人的动作一定要保持同步性。
里釉一般不需要太厚,
估计达到需要的厚度以后,
倒出剩余的釉浆,上釉就算完成了。
刷 釉
刷釉,又称”涂釉”,
即用毛笔蘸釉浆涂于器坯上,
这种方法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原始瓷。
多用于有棱角的器物,
或是口、肩、底等处的局部上釉、补釉,
以及同一坯体上施几种不同釉料等情况。
喷 釉
喷釉又称吹釉,
喷釉工艺过程主要是为了增加釉层的厚度,
弥补浸釉过程中胎体吸釉的厚度限制。
喷釉在施釉工艺过程中应该是最后一步,
要在保证釉面的平整基础上再增加釉层的厚度。
因此,这种方法将要施釉的陶坯,
置于转盘之上,
工匠在边规律性的转动转盘时,
边以喷雾器将釉浆直接喷射于陶坯上,
且要在前一次浸釉的釉面基本干燥后才可以再次喷釉。
浇 釉 & 淋 釉
淋釉,更能制造出具有流动感的特殊效果,
是一种广被先民所采用的上釉法,
尤以唐代三彩为其中翘楚。
工匠们往往通过在陶坯上淋下数种不同的色釉,
或是利用泼洒的手法,
或是利用不同厚度的釉层变化,
或把未研磨碎的瓷石小颗粒浇到胎的釉面上,
形成星星点点的效果,
以此制造出独特的趣味。
轮 釉
轮釉, 多用于盘碟等扁平的器物。
是将坯体放在可旋转的辘轳车上,
在旋转时,
工匠用碗或勺舀釉浆浇在坯体中心,
由于离心力的作用,釉浆均匀地散开,
使制品施上厚薄均匀的釉后,
多余的釉浆则向坯外甩出。
严格地讲,轮釉属浇釉的一种。
施过釉的胚体入窑烧成后,
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触之有玉的质感,
叩之有清脆的声音,
观之晶莹剔透,美丽异常!
来源:瓷博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