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人之心 琢时光之影

原标题:以匠人之心 琢时光之影

以匠人之心 琢时光之影

作品《淡泊》

以匠人之心 琢时光之影

作品《三十三尊观音像》

以匠人之心 琢时光之影

吴志勇喜欢和作品待在一起

以匠人之心 琢时光之影

步骤一

根据艺术构思,

捏泥、塑造做好瓷雕的形体。

以匠人之心 琢时光之影

步骤二

用堆、贴等手法进行塑造,

这一过程较为漫长,

需要创作者用心专注。

以匠人之心 琢时光之影

步骤三

对塑像整体的结构、衣绞、形态等进行全方位调整,修掉泥坯的多余边角料,

让造型更加圆润、饱满。

以匠人之心 琢时光之影

步骤四

对塑像头部再做进一步的细化调整。

做好各方面的检查,这一步很重要,

检查完毕后,等待烧制作业。

弥勒佛系列之《仁》

泥胎窑火,千年古瓷,手艺人掌中的一方瓷土,在历史的年轮中被一次次镌刻。它或掩埋于大地中,或沉睡在古船上,或浸润在深海里,它的每一次被发现都让人为之欣喜,这便是德化瓷。德化,瓷器的制造者、生产者,从日用瓷到瓷塑,手艺人在这片土地上一步步地钻研,让“中国白”走出国门,享誉世界。窑火不熄,步履不停,如今的德化,更是涌现出许多后起之秀,他们通过创作,通过作品向世人解答他们与瓷的不解之缘。生长在德化的吴志勇,正是其中一位。

做一名有趣的匠人——“有人通过电影抑或是小人书来表达一个故事,而在我心里我是想做500件弥勒。通过陶瓷雕塑来表达弥勒的前世今生。”吴志勇说每个匠人都想创作属于自己人生的“电影”。

人物介绍:吴志勇,国家一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主要代表性传承人。

“半路从艺”

人生没有捷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对于吴志勇来说,他从研究陶瓷釉水和原材料配方开始辗转到制作瓷塑,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

“就是因为做了陶瓷材料,发现它只是一个很小的环节,很难让外界对德化陶瓷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我是瓷都人,我喜爱陶瓷,从小就接触德化的陶瓷文化,我想让更多人来深入了解德化的陶瓷文化,所以在2005年的时候我选择开始我的瓷艺创作。”

隔行如隔山,他开始瓷艺创作的初期也是存在很多缺陷的,所以,他每年都要抽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来学习充电。他先后到泉州工艺美术学院、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华侨大学等高等院校学习进修;他喜欢收藏一些德化的古陶瓷,以古为师,揣摩学习古人的思想内核,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他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明良为师,继续研讨陶瓷技艺。

求学、设计、创作,这三种模式已经成为吴志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学习创作中,吴志勇说自己很开心地找到了自我的风格。他擅长人物造像,所创作的造像或坐或立或卧,形态迥异,栩栩如生。谈到创作时,吴志勇说自己经常在古书典籍中去寻找素材,通过读书、阅读资料,以便更好地把握手中的作品。

走进吴志勇的个人展厅,达摩、观音、地藏、文昌帝君等作品有序摆放着,仔细欣赏,不管是传统的佛造像还是现代题材的瓷塑,都让人眼前一亮。

从千百个“他们”中

成长为独特的“我”

“脸盘圆满,眼睛呈眯笑状,嘴部大张,嘴角上扬,两腮上提,弥勒一手拂袖,一手摸头,憨态可掬。”这是吴志勇创作的一尊弥勒佛,作品庄严中带着一丝闲趣,安逸中又带着一丝活泼。相对于传统弥勒佛,吴志勇在创作系列弥勒佛作品时,将自己眼中的人生百态赋予到作品中,形象生动,富有风趣。

“以往很多弥勒佛都是一个开脸就可以套在很多不同的动作上面,你可以认真观察下我的这些弥勒佛,每尊的动作、形态、开脸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每一尊神态都不一样。”他表示。对于吴志勇来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要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在创作的过程中形成自我的风格。

他曾经在《天工杂志》上发表过这样的创作观点——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独特见解,逐步形成具有自我特点的艺术风格。于是从千百个“他们”中成长为特别的那个“我”。在形成了自我风格之后,大多数人的成长就停止了,或者说他们进入了“自我风格”的瓶颈,被“自我”风格所束缚,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人能够突破这一瓶颈,积极从“别人的眼中看世界”,将别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眼中的世界相融合,以此来创作出超越“自我风格”的作品,成为更加全面的艺术家。他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艺术思路。

2013年,他对于已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的作品《坐岩观音》颇有感触,后来,他也创作了一尊《思维观音》,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2014年,他觉得只创作《思维观音》对他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又创作了《三十三态观音》,并特意去普陀山找道生长老,请他为《三十三态观音》题名。经过了3年的时间,《三十三态观音》系列作品的创作才全部完成。《三十三态观音》是吴志勇创作的三十三尊观音像,不仅突出了传统观音像的深沉、慈祥、智慧的特征,更添加了灵动、缥缈、闲趣的感觉,拉近了与观者之间的距离。该作品在第九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会“中华工艺精品奖”评比中荣获金奖,同时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创作“无限可能”

未来“无限可期”

艺术是无止境的,吴志勇始终保持着对德化白瓷的那份热爱,将自己的感悟融合在每一个阶段的作品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身边每一位爱好白瓷的手艺人。世间百态,滋味万千,不变的唯有那一颗超然的心。

他的心性都体现在他那些让人记忆深刻的作品上,如他用红陶土做的人物雕像,融合多种雕塑技法,采用铁锈釉、茶末釉或天目釉等装饰,让作品铜雕的质感、木雕的形态、瓷塑的神韵相互交融,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他的《蒲团观音》,身相饱满、圆润,五官清秀对称,脸庞丰腴,双目微垂,表情端庄祥和。观音双手暗藏于袖内,圆肩修身,衣裳下摆翻卷,边角起翘,若迎风飘拂,长裙曳地,一足外现。整件作品神韵娴雅,刻画细致入微;一尊《送子观音》,线条饱满流畅,观音坐于莲花台上,右边放置一卷经书,双手抱小儿于膝上,面容慈祥,双目低垂,似爱怜垂视众生,寓意美好。

吴志勇最喜欢在创作中找到闲情的快乐。除了平日的创作,吴志勇还有一个兴趣爱好,那便是制作茶器。对于茶器的制作,吴志勇始终保持别具一格的创作方式。他设计的茶器造型新颖别致,品种多样,融合多样化的烧制方式,创作出让人耳目一新、爱不释手的茶器作品。看到自己烧制的茶器作品,吴志勇总是笑着说道:“我制作茶具纯属兴趣爱好,用来闲情把玩。”

一路走来,吴志勇在制瓷的道路上收获了成功,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评比中获得金奖、银奖与铜奖。数件作品被国家级、省级博物馆收藏。“我好像把所有激情都放在陶瓷上,对其他事物有点排拒的感觉,曾经还有人建议我去看心理医生呢。”吴志勇逗趣地说道,“当你的作品呈现的美放在你面前,你就会像那弥勒佛,掩饰不住笑开怀,未来有无限可能哦。”

来源:瓷都德化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建盏资讯

返回顶部

微信号: jianzhan9090 (长按复制)
购买建盏
请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