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盏露胎有什么特点?如何看待露胎?现代建盏又该如何创新?
建盏的特点除了铁胎黑釉和自然窑变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露胎,以及浅圈足。因此欣赏建盏不仅要看正面和侧面,还有露胎与修足。
建盏露胎部分有哪些不同?
如果对建盏不太熟悉,可能会分清兔毫和油滴,但露胎看过去就容易脸盲。
不过建盏造型本来就很简洁的前提下,露胎已经是除了釉色、器型之外,最能体现工匠风格和体现设计的地方了。
铁胎胎质
虽然建盏是铁胎,但土质的比例,几种粘土仍有差异。而铁胎变形开裂的概率远大于高岭土胎。所以建盏有时会刻意留下石英砂提升耐火度,降低变形的概率。
有一些建盏露胎质地粗,其实不等于做工粗,而是风格烧大盏、特定釉色的表现。现代工匠有的为追求复古韵味,会在底部以修刀刻意将露胎处刮得毛糙。
还有的匠人则偏爱柔和手感,淘洗过滤胎土时使用高目数筛网,所烧成的建盏露胎处就会更加细腻。
止釉线与釉泪
建盏烧成需要厚釉,釉在高温之下容易地流动,从而有可能黏底,所以建盏又施半釉。这也是建盏露胎的重要原因。匠人拉坯时,一般会刻上止釉线,目的也很简单,上釉的时候釉莫要过线。
建盏是一次施釉,施釉时用手抓住圈足,将盏器平稳地浸入釉水,让釉水和建盏坯体充分接触,到施釉线时再提起。
建盏釉面虽然厚,但不能太多,不然容易粘在底部;不过也不能太少,不然釉面斑纹不均,而露胎过分也不太好。
建盏需要仰烧,烧窑温度高达1300摄氏度,釉水剧烈变化,形成绚丽釉面的同时,也容易被重力拉下,形成釉滴珠,也就是釉泪。
建盏釉泪的形成,通常与施釉量、釉水的粘度、窑温变化有关。
有的盏友一开始会将釉泪当成瑕疵,其实这不仅不是瑕疵,而且还是建盏个性美的一部分,就像建盏随机形成的自然窑变斑纹一样。
修足风格与底款
无论什么器型,建盏的特点通常都是“口阔足狭”,且多为浅圈足,就是突出高度小,且内挖小圈的足底。
至于建盏底款,宋代就开始有了,匠人会在底部刻印上各种底款,现在匠人自然也承袭了这一传统。
根据不同的建盏器型和釉色风格,有些匠人还会设计不同的修足和底款。美丽与否,就看个人喜好了。
宋韵建盏,专注建窑建盏文化传承,想了解更多精品建盏或更多建盏相关的知识,欢迎评论私信~